5 p' }- Q9 W- {2 O作者: 百度联盟 时间: 2012-11-28 12:46
[专家解析]4 q: n7 L6 p5 S
+ `7 t+ z1 D0 ^7 W r
“宅一族”、“晚睡族”、“肥胖族”长跑时最易发生意外. g, v' c+ \+ {: Z4 @* Y' i- F
1 [8 T! H# V7 }8 c. X' J+ v
日前结束的广州马拉松传出噩耗:21岁大学生在比赛中突然昏厥,经抢救无效身亡。而早些时候,华中科技大学也宣布,取消秋季运动会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作为一项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体育必修项目,人们不禁要问,长跑究竟怎么了?昨天,记者采访了医学专家和体育运动专家,探究“长跑病”缘何在年轻人身上频发。4 s: h6 t/ E/ I% O8 c
( o6 O, P. I. T& K4 f) a: a
长跑猝死与心律失常有关1 m! `) e0 d0 Y1 E+ v/ b
6 r/ D' K. c7 p) \/ q: x“长跑是一项对身体很有益的运动,但要选对方法。”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心内科教授罗明告诉记者,科学实验表明,长跑有助于锻炼人体的心肺功能,在长跑过程中,快节奏的深呼吸可以让身体吸入更多的氧气,这对肺部功能的增强非常有利。实验数据显示,当肺部的氧气吸入量达到平时呼吸的8倍左右时,肺活量可以得到质的提升,如果坚持一段时间,人的肺活量和以前相比或能提高到更高一个层次。“长跑时发生猝死,大多数情况是与严重的心律失常有关。”罗明表示,由于突然增大运动负荷,心脏功能跟不上运动量的增加,导致心脏缺血,或产生严重的供氧不足,诱发各种心肌病。: D) c8 [# V1 G. r/ p
/ ?. _5 H4 j# m+ O) \本市高校仍保留长跑项目 ; E7 U! s+ O k: ^" T( z% T9 q6 k( K5 G# u; j$ c+ J6 \
据了解,虽然外地有高校取消长跑项目,但本市高校仍有保留。复旦大学校运会仍然保留着女子3000米、男子5000米的长跑项目,学校开设的冬季越野长跑比赛也是涉及长跑的项目。东华大学和上师大的运动会长跑虽仅设置800米和1500米,但同样高于体育课程标准。 & k/ b' L; F- R: A" L6 A2 T5 K8 i% O/ b5 H! K/ E
打篮球等无法媲美长跑 & g: Q3 `- X- [1 o o I, H. M, m/ T; k! p- i# v! e3 ?% K T- i
“中长跑对于增强心肺功能是极为有效的,个别安全隐患不是取消长跑的理由,否则就是因噎废食。”上海体育学院肖焕禹教授表示,解放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均设有长跑项目,“以前运动会上,男的要跑1万米,女的也要跑5000米。如今,不少学生差到连1000米也跑不下来。” K, D0 j1 H$ }" r6 l$ L : g1 h: S/ v) f( c5 A, |$ h& {根据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最近20年,我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一倍。对此,肖焕禹教授认为,造成学生体能素质低下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方面如今学生的课业压力比过去大,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学生的娱乐方式更加丰富,诸如电脑、游戏等,晚上很晚才睡觉,饮食习惯差且不规律,多数学生即便有空余时间也不愿意去户外长跑。” U0 \7 z% \6 p$ v$ {: ]5 d ( Y+ b; Q7 W n5 ~0 ?那么,能不能用打篮球、跳绳等运动替代长跑呢?肖焕禹教授认为,上述运动项目均为间歇性运动,其对提升耐力和提高心肺功能的作用无法与持续性运动的长跑相媲美。 , O. D6 N9 e4 w/ F9 u 9 ^) {$ j2 ]* C) t% t. m5 b作者: 百度联盟 时间: 2012-11-28 12:46
纷纷取消长跑发出堪忧信号$ l1 k+ \+ U3 ]1 G; a
; m/ g7 q2 V: J5 c# z8 M, p长跑之于青少年的好处,最明显的是强健体魄,最重要的则是锻炼毅力、涵养意志力。国民“心身薄弱”之严重后果,陈独秀近百年前就在《新青年》上撰文痛陈。 ; J# G2 O! O" A% `2 h" f G* ?: u; J' P2 |' K
由于担心学生在比赛中受伤,华中科技大学今年秋季运动会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两个常规项目,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被斥为“削足适履”、“因噎废食”、“不负责任”。其实,华中科技大学成为靶子是很有些冤枉的——在全国范围,如今保留这两个长跑项目的高校或已是少数,而有的高校则10年前就取消了。 # W- C1 K4 Z% Q( }7 p$ [ N- l; q% G) J# Q
我无意为华中科技大学辩护。鉴于比赛中发生过猝死的教训,高校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纷纷取消长跑比赛项目,虽无需深责却不免流于消极。倘若高校深以学生体质状况为忧,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己任,采取积极的制度化措施,逐步改变学生不爱运动的习惯以及不健康的起居方式,也可收亡羊补牢之效。但目前所见,似乎第一是“取消”,第二是“取消”,第三还是“取消”,大学生的体质恐怕还要一天天坏下去。- l G: ^# v0 d/ [
1 x# q! d5 d" p- P. [
无论如何,大学生体质普遍而连续下降,乃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中小学校对体育和运动的重视,似乎更多地表现在形式上。课程表上往往能按要求安排体育课,实际上则常常被文化课侵占。体育、体质似乎只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而与学校的业绩考核无关,所以体育也如安全教育一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运动设施的学校,对未成年人在运动中可能出事的担心,自然更甚于高校之于大学生,又和高校一样不去着力保障运动安全,于是好的设施也便成了摆设,节假日期间更是任其闲置。而更多的学校,恐怕连基本的设施也不具备。/ @' y& j+ v9 C- g
+ K7 K" d, y7 C
8 M) Z( | {7 w7 D; i2 @* _
学校的运动条件不行,社区又怎样呢?那就更不行了。运动似乎不是生活的构成,不属社区建设的范畴。很多社区车满为患、狗多为患,运动场所小得可怜,运动设施少得可怜,你要打个什么球,就得上按小时收费、价格不菲的体育场馆。学校或只在名义上重视运动,家长又怎样呢?好像还不如学校。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在意孩子不输在成绩的起跑线上,身体素质似乎是在起跑线之外的。8 Z p4 U5 x; q)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