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 S- x1 L: M/ m- M/ u 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列车的两个头采取了非对称布置,前后车头不同。这也是高速列车试验过程中,第一次采用非对称布置。 3 y# k3 V" [, w* y( K. |+ c, j; ]+ _ E6 V5 S
造型/ @# P3 Q' o5 k# j0 b" i
$ |3 W% R! }' }4 X# c! f
“剑”“火箭”头尾组合 K- D( p, M# X/ J+ A3 L5 e* u0 ]0 _
Z; p7 f0 H+ u. c+ S
中国南车首席技术专家丁叁叁介绍,该试验列车头型技术方案通过大量的概念设计、数值仿真分析、风动试验,优化出“剑”“火箭”的头尾组合,实现了头车降低阻力,尾车升力接近于零的最优技术匹配。* `, K+ U' d3 ^3 a1 A
# B: Q+ o! U* t7 B+ m1 s3 C5 r" F( D 因为做超速试验时,头部追求的是阻力最小,尾部追求的是升力最小,通过控制升力来控制安全性和尾摆。 ; M- ?2 C% |! ]: m! Z1 m- V% U$ \) o4 |/ p% O
控制 8 B5 A" X; f3 j- v) @( {6 p9 ]6 z$ t4 R. Z4 q8 c1 J8 h c9 l
模拟飞机“风阻制动”2 ^8 t& k* v6 t& j3 ]# ]
( e- y1 p+ j' m; }* B% f
飞机在降落时,翅膀上会有翻叶翻起以增加空气阻力来制动。9 i Q* W# F. s8 x7 n2 W+ O
) r/ E1 c5 V, z0 g
“更高速度试验列车”在车顶部共设置了3个风阻制动装置,每套装置设7挡制动挡位,3套制动装置的操作采用微机并网同步控制模式。 M7 E1 k2 `; @( Z2 ~ i3 T$ S * }6 h/ M0 M | 安全6 p1 v6 Q$ U3 b- G
, y. V3 z& h# k, S7 {* G- m) p
雨雪参数“自动上车”, I4 e* [; U6 ?8 r' \: }+ [
1 d' V( n _! w0 m. |) e
赵小刚说,列车融合了以太环网、物联网以及车地无线网等技术,可以把线路上环境气候变化的相关参数自动传输到列车上。例如风霜雨雪、雷击、地震等气候变化参数,不需要调度再通过通讯告诉司机,而列车自动根据气候的判断控制运行速度,对安全性提高很多。7 ]5 {' O( r+ m( q" W: D- F$ g
* k& a. u2 v' E- w 材料 # c3 i7 M" E, {% i1 l, @. b8 R& R: j% `; [& X l2 P" e3 }' h
列车刚度提高22.7% 5 q8 G, `+ d: ~# {/ D5 ~% J k9 P3 M) H. y' f. t. D, d
“更高速度试验列车”沿用目前运营动车组的铝合金空心型材车体,但车体头罩、车内坐椅等设备分别采用了碳纤维、镁合金等新材料,在重量减少的情况下,刚度提高了22.7%。同时为提升车辆降噪隔音的性能,车内隔音材料采用新型纳米隔音材料。 & a8 A! u' M; p9 C/ c & T- j: m# `% i3 C 动力: p# x- {- B) A
8 Y5 ]1 @6 b# ^# Z( Z& }. [
牵引功率超2万千瓦 7 n, y! X0 A2 S/ b/ v Y9 }8 W. v# |- C9 Y
在目前运行的动车组中,8节编组的CRH380A的牵引功率为9600千瓦,16节编组的CRH380AL牵引功率为20440千瓦,16节编组的CRH380BL最大牵引功率为18400千瓦。而“更高速度试验列车”采用了全新开发的大功率牵引系统,牵引总功率达到22800千瓦。) l9 [: Q# i; W$ z2 n
; l: ~6 J1 f, Q ■ 观点交锋 : B$ s) y" p4 G; H$ h9 n( n, U 3 c+ [, i r4 d 中国现在没必要研发更高速列车; \ P0 W/ v7 j* j( U4 i
' `5 z; P7 T+ y7 \ 法国已研发出时速574.8公里的列车,但没有投入使用。我国也不会运营500公里时速列车。高速列车的研究方向应该在安全可靠性上。例如牵引技术、制动技术、弓网技术等核心技术,目前我国还没有掌握。让列车“开得起来,停得下”才是应该研究的方向。——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 " h/ f) Z5 |; r9 `9 v3 N5 e 3 ^0 _2 R0 |* A2 f0 f4 [9 i/ S 研发高速列车很有必要/ s/ q; D K ]1 O+ F4 z9 u" c6 l$ T
8 ^' Z0 p% l# v5 ^) y# K 研究和批量生产是两个概念,研发是保持技术上的世界领先,批量生产则是更要考虑经济效益。更高速度下,要看列车与各个系统的匹配问题。更高速度下高铁技术的掌握,有利于相对低速下列车安全可靠性的增强,也留出了更多的安全速度冗余。——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专家8 @3 T" b n/ ~% T6 v$ ?) 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