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足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杯战术笔记(小组赛第三轮):转帖

[复制链接]
累计签到:39 天
连续签到:1 天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6月25日 A组 乌拉圭对俄罗斯. Z* H! h+ O& q1 ]
& d6 ~/ O: p. ~3 }' L
A组头名之争,乌拉圭早早锁定胜局。提前出线的两支球队,在经历三场小组赛后或许已意识到,自身的战术体系尚未得到充分检验。
$ x# H1 V5 [5 b1 @9 ~- i7 W% t, [
关键战术点1:乌拉圭的球星与反击,克制俄罗斯的防守与速度
关键战术点2:格洛温缺阵导致俄罗斯缺乏向前推进能力
关键战术点3:乌拉圭的442体系仍有待观察

, Y7 k# e1 X% R1 J2 H- d4 m
塔瓦雷斯对乌拉圭首发阵容做出五个人员轮换。卡塞雷斯、科茨、戈丁、拉克索尔特构成四后卫,中场则是南德斯、托雷拉,贝西诺、本坦库尔的组合,只有锋线的卡瓦尼和苏亚雷斯雷打不动。

" S- d+ p" \& ?2 s8 _) P) t' a
俄罗斯更换了三名首发,两个边后卫派出斯莫尔尼科夫和库德里亚肖夫,中场核心格洛温被安排轮休,顶替他的是大米兰丘克。切尔夫索夫4231的基本阵型保持不变。

1 H: c- \! J9 _
东道主开场后,主要围绕高中锋久巴展开进攻。他们两种基本的推进方式,一是长传直接找久巴,由其将球拿住后,再组织攻势;二是过中场后快速分边,尽量形成传中。
) v6 Q# J/ S) D" J
俄罗斯采用这种推进策略的另一用意,是尽量避免中后场的传控失误,防止擅于反击的对手找到机会。但他们的第一个丢球,根源正是中场一次糟糕的回传,使乌拉圭赢得禁区线上的任意球。而在任意球防守中,又被对手轻松拆掉人墙。
# {. R2 e+ O; L/ A4 R" \9 W
乌拉圭的442,在中场采用了菱形站位。贝西诺拖后,本坦库尔突前,两个边前卫相对靠近中间,但两个边后卫有时前压幅度很大,构成球队一种主要的推进方式。相对而言,乌拉圭的中路渗透不算很多。他们的另一种推进方式是,通过中场就快速把球交给两个前锋。
# V( l4 U! z( o
苏亚雷斯和卡瓦尼处于俄罗斯后腰和两个中后卫之间,既负责关键一传又直接威胁球门,同时也经常尝试彼此的撞墙式二过一。相对来说,卡瓦尼活动范围更大,参与进攻组织更多,苏亚雷斯则更多会向对方防线身后进行穿插。

( a- @) I* A# J7 F8 ~! y
在上半场的进攻中,乌拉圭经常利用两大前锋的个人能力做文章。面对俄罗斯这种中场拦截能力有限、中后卫速度偏慢的对手,这种打法颇为实用。即使不能直接创造出机会,但他们的频繁拿球制造对手犯规,增加了球队获得定位球的次数。乌拉圭的第二个进球当然不乏偶然成分,但和这种踢法也有一定关系。

; G" j% o( n) v2 A! D4 A1 `, M7 E
俄罗斯在丢球之后始终找不到办法,依然利用边路冲击和起高球来寻找突破口。核心原因是,在格洛温没有出场的情况下,球队基本失去了向前推进的能力。此外,俄罗斯的进攻节奏缺少变化,所有状态下基本上按照一个速度推进,除去久巴的头球和后场长传之外再无两点。

+ J' ^7 s! d7 ?( L: e/ O
在东道主整体前压时,乌拉圭的反击也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甚至用一两脚传球就能打到对方身后,获得了几次破门良机。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速度劣势暴露无遗。他们的防线很容易被突破,斯莫尔尼科夫就是这样两黄变一红被罚下。这导致本来轮休的费尔南德斯不得不再次出场。

7 Z, L- c5 Z/ I* G7 X: J* ?
两球落后又少打一人,俄罗斯打得依然顽强。他们的顽强不仅体现在跑动和拼抢积极,更重要的是主教练不断加强进攻力量。下半场先是换上向前能力更强的库贾耶夫,之后又用前锋斯莫洛夫换下前腰米兰丘克,阵型变成432。

6 ~' a& W* K3 B: ?  f+ h# U
俄罗斯下半场加强了中前场逼抢,几次获得不错的进攻发起位置。向前推进的时候,他们的右路非常活跃。萨梅多夫内收中路后,费尔南德斯助攻幅度很大,球队主要的进攻都从这一边策划。由于久巴这一桥头堡的存在,俄罗斯得以把战线直接推进到乌拉圭的禁区附近,虽未破门但让对手始终不能放松。
6 J0 j! ^* \# @- ]8 x
进入到淘汰赛阶段,俄罗斯的后防以及中场问题可能都会继续显现,但久巴确实是每个对手不能轻视的角色。而面对乌拉圭的完败,也应该使得东道主提前做出针对性准备。
. R/ s) U/ p$ X1 q
乌拉圭小组赛三战三胜不失一球,状态也在逐渐上升,但他们的踢法面对强队仍有待观察。从一个角度讲,依托强悍的中后卫以及锋线二人组,乌拉圭可以用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打反击,任谁也不好对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乌拉圭边路的攻防能力和中场的拦截能力,这两大他们442战术体系中的关键点,面对这样三个小组赛对手,未必能看出好坏高低。

, L. M8 w9 a1 O. W: F3 _
6月26日 B组 葡萄牙对伊朗

) [) o5 O9 j* \4 P0 ]
涉及B组头名和出线的关键战役,奎罗兹遇上自己的祖国。一场一波三折的较量之后,伊朗终究没能创造奇迹。

% P. k, L' g% e1 V5 M3 P3 j
关键战术点1:夸雷斯马出场让葡萄牙找到有效推进方式
关键战术点2:伊朗良好的整体作战能力
关键战术点3:伊朗缺乏向前输送的手段
7 c5 q. Q8 Q; X5 C4 F
桑托斯对首发阵容做出重要调整,阿德里安-席尔瓦换下穆蒂尼奥出现在中场中路,夸雷斯马顶替B-席尔瓦出任右边锋,前两场表现不佳的格德斯坐上替补席,安德烈-席尔瓦获得先发机会。奎罗兹依然以4231出战,最重要的变化是贾汉巴赫什重新回到主力阵容。

: s/ J  c# L% P, C9 L
虽然此前有葡萄牙变阵433的呼声,但从实际站位看,他们多数时候还是保持了前两场使用的442阵型。但这是一个两边不对称的442,左边前卫马里奥会经常来到中路,充当前腰角色,左后卫格雷多大举压上,经常在这一侧活动的C罗有时会拉边回撤帮助衔接。右边前卫夸雷斯马是传统边路球员的站位和踢法,这使右后卫塞德里克的助攻幅度不大。

, d5 [/ h  d2 `' n
由于葡萄牙要争小组第一,而伊朗目标出线,两支球队的踢法相较之前更为开放。葡萄牙开场阵线靠上,节奏提得较快,伊朗也不像对垒西班牙时那样收缩。这意味着双方都获得了更多的进攻空间。开场前20分钟,葡萄牙有大量射门,伊朗也找到了一些反击机会。
2 T; m2 i7 g5 H. [& ?- X* Z& z
葡萄牙进攻的重要变化,是增加了边路的起球传中。这和夸雷斯马的出场有关,也和更像中锋的安德烈-席尔瓦顶替不是中锋的格德斯上阵有关。这种变化让葡萄牙在面对伊朗防守的541阵型时,虽然中路渗透机会不多,但能通过边路持续的输送制造对方防线的混乱并险些破门。

1 |& |$ B7 Z0 K1 S4 \% L$ A1 B9 k
伊朗控球时经常遭遇葡萄牙的前场逼抢,这种策略是针对伊朗中后场糟糕的出球能力,让他们被迫大脚把球开到前场,从而轻易地丢失球权。但在葡萄牙由守转攻时,伊朗的中场拦截不差,他们的很多反击就是由此而来。当然,这也是因为葡萄牙阵线前压之后,中场只有卡瓦略一人保护,中场和后防两条线中间空当较大。

# P. M! |* o' m) n* `& n- @+ D  u
伊朗的反击组织颇具简练之美感,从反击发起到攻到葡萄牙的危险区域,往往只用两三脚传球。阿兹蒙在反击中作用明显,居中的策应分球以及在无球状态下的跑位,都展现了超越前两场的状态。

; U& Y3 Q  j! N; q
上半场后半段,伊朗的防守站位、距离保持都逐渐恢复到严丝合缝的水准,葡萄牙愈发不容易阵地战中找到机会。桑托斯先是让马里奥和夸雷斯马尝试换位,然后又让夸雷斯马从边路靠近肋部,球队阵型也更接近433。在一番变化后,夸雷斯马通过队友做球切到内侧,用标志性的外脚背射门打进一球。进球当然精彩,但主帅背后的调整也不容忽视。

! {  g/ x2 H1 R' E
下半场伊始,伊朗在肋部的防守再次出现问题,被C罗轻易获得内切空间并赢得点球,好在门将力保球门不失。伊朗随即加强攻势,利用凶狠的前场逼抢断球后,快速从边路形成威胁。

# l0 m5 n5 i8 ]5 y: A$ d
但纵观下半场前半段双方的攻防拉锯,伊朗不擅于从中后场组织发起进攻的问题仍在困扰着他们。这使得球队多数时候只能通过并不准确的大脚长球,或者边路过顶直塞,一下打到对方后场,然后依靠速度和拼抢再去争夺球权。虽然也偶有威胁,但既耗费体能又效率不高。
/ U& p8 Z( y4 t4 v' R/ z
在伊朗试图大举压上取得进球时,葡萄牙并没有抓住机会打出高质量的反击。其一是伊朗凶狠的铲抢影响了对方的节奏,其二是桑托斯的换人都是以确保球权控制,而不是提升反击速度为目的,确有过于保守之嫌。
- U+ T# P+ Q5 V& L9 f
奎罗兹的换人则全在加强进攻力量,戈多什和安萨里法德先后登场。但由于解决不了向前输送的问题,伊朗只能尽量利用一切机会把球打到禁区,甚至连刚过半场的任意球都要选择冲吊,门将的麒麟臂自然也有所施展。但就是凭借这种简单粗暴的进攻方式,伊朗都能扳平比分,甚至还差点绝杀葡萄牙。战术分析之外,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们的韧性。
/ B; Z( T, B: o. h, ]9 c0 @) d/ S
本场比赛虽不乏争议之元素,但贡献了颇多值得分析的战术要点。伊朗的韧性和斗志已被反复提及,但其背后一正一反两大因素却不应被忽视。

% u; x, E8 y8 V" {0 V2 V
正面因素是伊朗良好的整体性。防守端严谨的站位,对于各条线之间距离的控制,绝非“铁桶阵”所能概括。进攻端能够充分执行教练的部署,用有限的战术手段去尽量实现战略目标,故而可以给强大的对手带来压力。

/ X$ h- a: x6 N  e3 e/ ?; ]8 L/ ~9 W
反面因素是伊朗向前推进能力的不足。这一不足主要源于其中后场糟糕的出球能力,之前已有提及,这和世界足坛发展的大趋势背道而驰。所以尽管拥有多名旅欧的前场名将,但球队没有找到很好的把球输送给他们的办法。频频开大脚虽有搏命的原因,却着实反映了伊朗进攻端的乏术。

* l5 M8 u$ D& ~$ F6 A- m* I
葡萄牙度过了惊心动魄的下半时,但全场下来也不乏收获与启示。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似乎找到了不同于之前两场的推进方式,这就是用夸雷斯马带动边路进攻,拉开进攻宽度,而非一味依靠边后卫压上或把所有重任集于C罗一身。
$ H' X- `) o! f' X, v$ F1 Q5 ]
与此同时,马里奥较为糟糕的发挥,是否会促使桑托斯下定决心变阵433,加强中场兵力和反击速度,对球队之后的前景也至关重要。
7 O  K5 a! c# w/ F2 v$ Q0 U
至于葡萄牙和16年欧洲杯相似的出线方式,倒未必值得过分批判。我曾再三表达一个观点:这不仅是C罗的葡萄牙,也是桑托斯的葡萄牙。这位前希腊队主帅从来不是走寻常路的人。

" v& k% H: v  [+ {( [. e, d
6月26日 C组 法国对丹麦

" ?' ~. p; c1 M- E5 G4 x( |
十六年前,丹麦在世界杯小组赛淘汰了当时以卫冕冠军身份参赛的法国。但这次相遇,双方却以本届的首个0比0收场。比赛着实乏善可陈,战术分析只能尝试站在小组赛展望淘汰赛。
( s' W: v5 W* W( C
关键战术点1:格里兹曼尝试新角色
关键战术点2:法国中场缺少向前能力
关键战术点3:丹麦进攻乏术
. a' f! L( e# F- a+ r5 W
德尚对法国队首发做出6个调整,曼丹达、西迪贝、金彭贝、恩宗齐、登贝莱、勒马尔以主力身份登场,博格巴、乌姆蒂蒂、姆巴佩等主力轮休。丹麦同样对阵容进行了变化。舍内、鲍尔森、N-约根森被M-约根森、布雷斯维特、科内柳斯换下。

6 z2 K( G, q3 e# x0 @# [1 X* }
法国之前两场都使用了433,中场排出三后腰。本场他们的最大变化,是变阵4231。中场采用双后腰配置,前场将格里兹曼置于吉鲁身后。至于丹麦的阵型,官方给的是433,埃里克森位居中场左侧。但从实际站位来看,他们依然维持了之前采用的4231。

( c+ _8 W" w  y( }& R" T/ B: k% {
相比小组赛前两轮,丹麦的进攻打得比较简单,采用长传较多。阵型上“右倾”姿态比较明显,攻击法国较弱的一侧。由于法国后场采用了全新的组合,开场后就显出默契不足,左中卫和左后卫的结合部,被丹麦几次突破。
  U8 o5 X2 M0 V) n* o) e
丹麦的布阵有其合理考虑。由于中场难与法国抗衡,所以负责拖后组织但害怕对方逼抢的舍内没有出场。推进思路上,球队力求快速通过中场。进攻方式上,中锋科内柳斯作为支点,围绕他和埃里克森开展小集团反击。球队最有效果的攻势,基本都是边路的突破和埃里克森的前插相结合。
4 C5 r" s, M; H/ _5 F( v
法国在派出坎特和恩宗齐之后,虽然拦截效率很高,但中场向前能力进一步被削弱,所以进攻依赖格里兹曼的组织。这也可以视作,德尚让格里兹曼尝试不同于前两场的位置和角色。
3 U5 t; c1 r0 V9 }  w  n
上半场前20分钟,法国进行了一些中路渗透和边中结合。中间试图以吉鲁为桥头堡压迫对方的防线,右路则利用边后卫西迪贝的套上。但在丹麦阵型保持很好的密集防守下,收效一般。所以到了后半段,法国的两个边锋都开始向内收缩,右边的登贝莱尝试突破和远射,左边的勒马尔更多输送威胁球,整体进攻有所提升。

/ Q# l. g7 v% j8 L4 ~
不论法国如何变化,格里兹曼都活动范围很大。时而回撤拿球,时而积极前插,时而移至边路,时而尝试远射,的确充分扮演了新角色。但因法国中场整体缺少向前能力,也无法压缩丹麦的防守阵型,所以实际威胁不算很大。
' E* Y2 L9 q) t7 [1 M" V* O
下半场法国的调整基本局限于对位换人。世界杯前受伤的主力左后卫门迪出场,相比埃尔南德斯,他有更好的助攻能力,可以帮助法国解决左路进攻存在的问题。至于费基尔换格里兹曼,姆巴佩换登贝莱,属于“伊布他奶奶都知道的事情”。

; s7 d% ]1 v+ ~, u, g" k6 R% \9 M2 g
双方在70分钟前,多少还尝试了一些进攻端的小变化。比如法国两个边锋的换位,比如丹麦增加了中路渗透,但都没有改变丑陋的场面以及现场观众不断的嘘声。至于最后阶段的表现更可以忽略不计,也为我节省了宝贵的休息时间。
* S. P2 u% u) f6 _6 u, |$ l
本场出现的这种情况,当然和两支球队的微妙心态有关,他们都想进入淘汰赛阶段可能实力较弱的上半区。但本场和小组赛阶段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对两队的淘汰赛前景会产生重要影响。
) q; s( C+ U) m- E* k0 l
法国的核心缺陷依然是中场向前能力不足。博格巴不在场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德尚本场可能不想争胜,但从对格里兹曼的使用可以看出,他还是希望找到两个答案,一是如何发挥格里兹曼的最大威力,二是如何更好地向前推进。

4 {' ~: U/ e  |/ v
遗憾的是,这样一场比赛未必能给他积极的回应。法国推进时更多还是依靠球员的个人能力,压迫对方防线的渗透和传控远为不足。三场比赛已经证明,这种踢法对付整体性好的球队以及密集防守,效果并不显著。至于对阵强队能有什么样的结果,天知地知德尚不知。

+ z  X1 D( {% I
至于丹麦,已经被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是小组赛阶段场面最让人失望的球队之一。在我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埃里克森的响亮名声导致了外界的误判。事实上,丹麦是一支整体实力一般、进攻缺少办法的球队。

. P1 C  t+ i0 l; W9 {( [3 A
他们破门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埃里克森获得足够的空间,比如首战对秘鲁的反击助攻,次战对澳洲的插上进球。如果对方不给丹麦这种空间,球队似乎找不到更多更好的办法。埃里克森的状态并非最佳,但他的作用依然明显。可问题在于,丹麦让埃里克森承担了太多角色,6号位、8号位、10号位,归根结底这还是因为球队的实力不足。
0 }( C8 c5 r- z9 K! d$ z1 `' g4 H
6月27日 D组 阿根廷对尼日利亚

5 w* B. R& ?5 A+ T! \# G3 f
阿根廷迎来生死战,在连番变化腾挪之后,凭借中后卫的绝杀艰难晋级十六强。
3 f6 `, A8 \6 {1 j  k" y
关键战术点1:阿根廷改变推进方式
关键战术点2:阿根廷连番变阵
关键战术点3:尼日利亚战术素养有限

7 \7 \; `  G  I0 i1 ~
阿根廷再次对首发做出重要调整,阿尔马尼取代上场出现严重失误的卡巴莱罗担任门将,罗霍、迪马利亚重回主力,巴内加、伊瓜因获得先发机会。至于对面的尼日利亚,完整地保留了击败冰岛的先发11人。
) z# w" E) P* e0 _/ M
尽管FIFA在赛前对于双方阵型的判断是442对352,但实际更像433对433。阿根廷中场马斯切拉诺相对拖后,巴内加和佩雷斯位于他左右两侧,梅西和迪马利亚担任两个边锋,前者适当回撤并内切,后者站住左边,伊瓜因突前。
! u2 {) E  _+ R
尼日利亚的阵容有打352的底子,但站位和阿根廷有相似之处,中场米克尔经常拖后负责出球,恩迪迪和恩博托略微靠前,两个边锋是穆萨和摩西,穆萨位置更前并接近内侧,摩西相对拖后抱紧边路,伊希纳乔顶在最前。

* c: z& u: {: T5 R# w4 W
尼日利亚延续了上一轮下半时的进攻套路,拿到球权后迅速往边路发展,主要利用两个边锋的突击做文章。球队的整体速度比之前两场开局时要快,防线提得相对靠上。

/ Y. h% y- _! ^7 r  B
阿根廷的进攻主要有三点变化:一,中场中路多上一人后,向前传递增加;二,梅西减少拿球组织,直接威胁对方球门;三,球员前插和扯动增多。所以,阿根廷的进攻速度加快,创造机会更多。这些变化和巴内加的出球以及伊瓜因的跑动有直接关系。
+ B; d' Z% t5 t# @% T7 P
梅西早早取得进球,主要得益于尼日利亚防线站位靠上,但也和伊瓜因通过扯动吸引对方防守兵力,以及队友的长传打身后有关,这两点都是前两场比较少见的。而此球的战略意义是,如此早失分,得尼日利亚不得不全线压上进攻,其立足于快速反击的比赛计划瞬间破产。
8 c3 t1 v' k. Y+ o2 X8 `& l
尼日利亚虽然试图投入兵力加强攻势,但由于后场没有发起进攻的能力,中场出球点米克尔的作用更多是拖慢本方进攻节奏。这让他们主要就剩突边路和打身后这两招,前者招数单,后者效率低。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尼日利亚球员做折返跑的场景。当然,他们偶尔也会在中路凭个人之勇突破,或者强行从边路起球,结果可想而知。

. Y( n! F9 Q8 R+ l* y
更重要的是,由于尼日利亚传球失误较多,阿根廷断球后轻易就能通过中场,或是把球传到对方防线身后。凭借这种便利,他们赢得了多次良机。这让表面处于攻击状态的尼日利亚,反而更为被动。上半场仅丢一球,以及没有球员被罚下,是非洲雄鹰最大的幸运。
, n# a4 a1 ]3 C( _
尼日利亚下半场伊始就选择变阵,亚泰前锋伊哈洛换下伊希纳乔,和穆萨组成双前锋,左后卫伊多武位置前提成翼卫,和右边的摩西遥相呼应,阵型变为352。变阵尚未完全收效,尼日利亚就意外拿到点球扳平。
( x5 I' n) K) x8 i
阿根廷被追平后试图提速,但传球失误增多,加之阵线前压,反倒让尼日利亚擅长的反击得以施展。这段时间,尼日利亚重点加强了对阿根廷中场主要出球点巴内加的压迫,影响了对手的输送推进。
/ Q2 p; @& X: J! n, v
在这种情况下,蓝白军团对进攻端做出改变,帕文换下佩雷斯,把梅西移到中路,变阵4231,意在用梅西的后撤拿球,加强中前场的连接。70分钟前后又用梅萨替下迪马利亚,试图持续保持边路的冲击力。连番调整后,阿根廷局面有所好转。虽然后防线也频频出现险情,但由于尼日利亚最后一射和一传较差,城门没有失守。

$ B4 t+ a' z1 h. G9 @: E8 u6 W
比赛最后阶段,阿圭罗换下塔利亚菲科,阿根廷变成3232,以进攻力量和人数优势代替全部。与此同时,尼日利亚却无任何换人来加强防守或者反击力量。在阿根廷的连番冲击之下,尼日利亚防线终于失守。中后卫罗霍阵地战冲入禁区,用中锋动作打进一球。进球人选虽然离奇,但进球方式却能说明,简练实用的边中结合正是阿根廷所需要的东西。
0 @- e+ m+ o% ?) R* F  F2 V5 k
本场比赛拥有众多戏剧性元素,和一个阿根廷队最需要的结果。胜利本身可能比一切战术变化,对于阿根廷的价值都更为重要。众多老将奋战到最后一刻的拼搏精神,是对外界质疑的最有力回击。这些都是他们之后在淘汰赛阶段的重要财富。但如果想走得更远,阿根廷需要从这场球汲取更多营养。

1 U! e1 _7 e- d8 Y. d( h7 h
首先是认识到关键球员的价值。巴内加的出球能力,伊瓜因的穿插跑动,帕文的边路冲击,这些都是球队之前欠缺的元素。阿根廷之前其实一直没找到一个稳定的主力阵容,现在应该有所启发。
/ G' ~7 f' M, \; ^( O5 q+ }" G
其次是看到进攻方式调整的作用。更直接的威胁球门、创造更多的机会这才是核心要义所在,与之配套的,是更多的前插,更直接的输送以及更快的速度。
$ t# |9 L# y* r' V- `" F7 u
尼日利亚被淘汰,从结果看甚为可惜,从过程讲并不冤枉。非洲球员的天赋不可否认,但尼日利亚的战术素养和进攻体系还颇有欠缺。三场小组赛打下来,至少有三个半场出现了“强行突破、强行传中、强行射门”成为主要进攻路数的局面。他们确实收获了几个进球,可那是靠反击及身体、速度优势取得。很多时候,人们看不到尼日利亚有完整的进攻体系和推进层次,防守端也是如此。

+ X9 O0 J/ `4 i  i& y: M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尼日利亚击败阿根廷获得金牌。但自此之后,他们多次面对相同的对手却屡战屡败。说得严厉一些,这么多年过去了,尼日利亚从没减少过球星产出,也从未彻底吸收现代足球的攻防思想。
# k2 F: \" ~" H$ t& V" y; S
6月27日 F组 德国对韩国
  K8 T  `+ j8 ^" \% R  C
卫冕冠军再次折戟小组赛,亚洲足球取得重大胜利的背后,是勒夫的固执己见和世界足坛战术趋势的变化。
3 B: k% s4 U: y) \: q: c
关键战术点1:勒夫开场布阵再次犯错
关键战术点2:勒夫换人调整不够及时
关键战术点3:孙兴慜带动韩国高质量反击

( Z7 Q+ T0 X0 [5 T
勒夫再次调整首发阵容,阵型维持4231的基础上更换了5名球员。中后卫由胡梅尔斯和聚勒搭档,赫迪拉和厄齐尔重新在中场先发,格雷茨卡成为主力右边锋,穆勒首次出现在替补席。

0 J0 P& Z$ M  m) \+ ?
申龙台首次在本届杯赛使用了442阵型,张贤秀被推到后腰代替不能出场的寄诚庸,他的中后卫位置则由尹荣善担纲,中场采取平行站位,锋线上启用了孙兴慜和具滋哲这对非典型的组合。

6 J% t) T. t2 A5 N& J
就上半场比赛的实际场面而言,两队都出现了布阵和战术不相匹配的情况,效果远没有达到预期。

9 n! ]0 I: `+ u3 H* l- G
德国回归了一套“更勒夫”的班底。派厄齐尔和赫迪拉上场,勒夫的目的很可能是加快进攻速度和加强中路渗透。但相比和瑞典那场的开局,德国中前场换位和前插明显减少,速度和渗透也无从谈起。

  {) J1 v+ Z  l( w( T9 Q6 C
韩国的用意是立足反击。但开场之后,他们并没有马上收缩,而是进行了前场压迫。但这种尝试并没有效果,德国三传两递就能轻易完成出球推进。所以10分钟后,韩国阵线开始后撤。
  A4 E* I$ v! O4 s; B0 B
但后撤之后,在很少能掌控球权的情况下,中后场传球失误太多,不仅给了对方机会,还严重影响了反击的发起。特别是韩国今天的中场组合,出球和向前能力糟糕,再加上边路也不敢压上,导致即使形成反击,兵力也往往不足。
+ w% U: \2 Y: g0 ]( e: c
上半场德国完全占据了主动,中场能够轻易完成拦截,但创造机会的次数却比对方多不了几个。原因是,他们虽然派上了一套纸面上小快灵的班子,但中路渗透反而尝试不多,进攻路数以边路起高球为主。但戈麦斯和穆勒都不在场,这种战法自然收效甚微,多次出现起球到中间却无人抢点的情况。

1 t0 E7 |3 a. }
下半场一上来,德国的进攻有一定改善。他们加快了进攻速度,无球队员开始往韩国防线身后穿插,边中结合也有所增多,打出了几次倒三角配合。韩国的反击威胁也有提升,主要改善在由守转攻的传球质量。

( N$ x" i( M; b( o; G
在局面无法打开的情况下,勒夫终于换上戈麦斯和穆勒,这或许是他开场就应该做出的选择。此时德国基本所有队员都压过半场。但之后进攻效果增加有限,原因是他们踢得愈发急躁,传接失误开始增多,不仅打不破韩国的密集防守,反被反击打出一身冷汗。

% C0 E) ?0 |6 _5 y
勒夫最后再次遣上前两场表现不俗的布兰特,试图继续加强进攻。但这个时候德国锐气已失,战术性的换人作用已然有限。
- E8 M1 ]" w; Y
韩国最后时刻的进球虽源自德国的失误,但并非偶然。他们下半场反击线路清晰,前场球员往往能跑出不错的空当,但苦于最后一传选择糟糕,所以之前多次错过机会。孙兴慜作用巨大,个人突击、速度带动、团队组织,确实踢出了亚洲头号球星的风范。他的存在让韩国的进攻虽然简单,却能始终保有威慑力。

9 G" X" R1 l% E9 M+ R8 u
韩国战胜德国固然是亚洲足球的重大胜利,但人们无疑更关注卫冕冠军出局的原因。抛开诸如魔咒、毒奶等不靠谱的说法,德国之败首在勒夫。

) X2 \1 v* O/ F" k
徐阳徐至摩指导在赛后说“勒夫变化太少”,但以我之见,勒夫的问题恰恰是想法太多。首战面对身材矮小、防空能力不足的墨西哥,打得就过于复杂。本场在戈麦斯已然踢出状态的情况下,首发再次弃之不用,而是排出了一套所谓“偏重传控”的班底。不攻敌之短处,实乃取败之道。

9 u3 I/ `, W+ m! \
本次世界杯两大战术趋势变化,其一是由于各队在传控打法大行其道之后,摆大巴招数相应愈发纯熟,使得破密集防守无强力中锋甚为困难;其二是拖后组织核心,已然不是列强信奉的主流思路,这是因为这个位置的能力被人重视之后,前场对它的压迫和遏制也越来越多,其本质也是传控打法被全面针对。而这两大趋势对应到德国队,则出现颇具讽刺性的一幕。
* Q, U  Q. o* @' b- X
德国拥有高中锋戈麦斯,但因为勒夫担心其速度慢,拿球后降低前场运转的效率,所以难以首发。但在遭遇密集防守时,戈麦斯作为桥头堡效果明显,可勒夫始终不愿重用。德国也拥有本届杯赛各强队中,唯一标准意义上的拖后组织核心克罗斯。三场比赛下来,克罗斯虽贡献过绝杀,但整体未能发挥出较好水准也是不争事实。
/ _; l1 Y0 Q4 n4 M7 n" w
这背后反映的正是国际战术趋势的变化。四年前,勒夫凭借改良到极致的德式传控引领世界。四年后,固执己见的他以相似打法吞下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就是足球运动的最大魅力之一,战术不断进化。
3 R# B2 `% D. z) W8 e; U
6月28日 H组 塞内加尔对哥伦比亚

0 {: X7 u7 R; Z- J
亚洲和非洲在小组赛最后一天迎来“生死日”。握有好局的塞内加尔再次马失前蹄,非洲五队全军覆没。通过本场的战术变化,我们可以看到非洲球队的痼疾所在。

5 {. h# z3 O+ s' A0 Q7 n* |) `
战术关键点1:塞内加尔进攻手段有效但有限
战术关键点2:哥伦比亚体系失衡
战术关键点3:西塞下半场战略失策

2 k7 [5 @. U+ D+ ]
塞内加尔重回442体系,库亚特终于获得首发机会,和盖耶镇守中场中路。马内和萨尔继续在边路先发,锋线和尼昂搭档的是凯塔-巴尔德。哥伦比亚延续了对阵波兰时的4231,J罗和金特罗联袂首发,但后腰组合再次做出调整,禁赛复出的卡洛斯-桑切斯搭档乌里维。
' O7 |8 u4 I* @& v( o
开场之后,双方身体对抗激烈,但进攻方向和方式大为不同。塞内加尔主打左路,前锋和边锋不乏换位,但总体思路是边路形成突破后传中。哥伦比亚前15分钟猛攻右路,意在吸引对方防守注意力,然后把球打向J罗所在的左路。这是先佯攻一侧,然后利用球场宽度的战法。
4 l+ `: J* S- K- {" m! N% C
但J罗状态糟糕,塞内加尔对此也有防范,导致哥伦比亚的进攻没有效果。此外,塞内加尔充分发挥了中场拦截优势,断球后快速反击。这种进攻确是塞内加尔所擅长,但也为对方所深知,所以实际创造的机会也不多。
. J# G/ Q- ]+ a" X
由于哥伦比亚很难顺利通过中场,所以他们在20分钟之后增加了长传,想利用法尔考作为支点,先在前场把球拿住。为了帮助球队完成攻防衔接,法尔考经常活动到边路接应。如此一来,消耗很大但效果很小。
1 d! q' j, M- T/ w3 s; C
与此同时,J罗因伤下场,右侧的夸德拉多延续了小组赛阶段的一贯表现,站位靠前一味强突但无收效,左侧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导致球队进攻体系完全失衡。但塞内加尔也没有抓住机会。他们的进攻一是死打左路,二是猛冲边路,变化太少形不成更大威胁,虽居于主动但无法打开局面。
, i: F; c- v1 ]4 U& U: j# t. e
塞内加尔主帅西塞下半场开始做出重要调整,让球队阵线整体回收,如此一来导致态势出现逆转。一方面逼抢减少从而导致断球减少,断球之后的快速反击也就威胁减小;另一方面,哥伦比亚相应加强了前场逼抢,反而给塞内加尔整体组织和出球能力都一般的防线制造了一定麻烦。
& C# X) b+ g4 s" W+ m& R1 y7 z
虽然下半场佩克尔曼对哥伦比亚的阵型做出了一些改变,4231变成4123后,前场进攻兵力增加,阵线也十分靠前,但依靠阵地战创造的机会还是有限。只是塞内加尔一味收缩挨打,才让哥伦比亚最后通过定位球破门,此球也再度体现出他们盯人不紧的老毛病。
" o4 p# k5 M) \
丢球之后塞内加尔才如梦方醒,集体前压提速,试图用急冲猛打尽快扳平。他们确实获得了几个机会,但在哥伦比亚顶住这波攻势后,就难再有作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塞内加尔进攻手段单一,没有打破密集防守的有效方法,最后只得望球兴叹。

6 j' b2 U( A/ _$ N  `
本场的战术转折点,是西塞错误判断了比赛形势。他过早让球队收缩,使得战略主动权易手。塞内加尔是一支擅打反击的球队,但反击的前提是中场的逼抢,而西塞的战术调整相当于基本放弃逼抢然后自废武功。
& t2 g5 `! g' b+ h$ S/ O
塞内加尔也是一支只擅长反击和传中的球队。他们的战术组合简单,推进方式和进攻方向很容易为对手所判断。如果比分领先,这种踢法的隐患尚不显露。如果形成僵局甚至比分落后,他们很容易就回天乏术。而在这一过程中,非洲球队不稳定和战术纪律性不强的问题也会随之显现。
) q6 f+ M7 d8 a4 D
哥伦比亚踢得并不比塞内加尔更好。J罗有伤状态不好,导致左路进攻失灵。但在他下场之后,左路已然隐形。这种不对称不平衡的进攻,正在深刻影响哥伦比亚淘汰赛阶段的前景,佩克尔曼需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另出奇招。
1 y; r+ \% G0 x8 r
6月29日 G组 英格兰对比利时

6 g* o% [1 V& q: O/ y( y% Z
诡异的小组赛头名争夺战,双方替补对替补,熟人见熟人,上演了一场黄牌和嘘声的比拼。由于众所周知的特殊原因,这场分析战术对抗意义不大。唯一值得重点看的,是两队在球员和阵型方面,能为淘汰赛提供多少变化空间。
+ Q; u* r- c4 q
关键战术点1:英格兰的固定架构与比利时的弹性空间
关键战术点2:费莱尼前移后的战术价值
关键战术点3:英格兰另有深意?
' K  |& V/ u( t( h8 x: ^& j
英格兰更换8名首发,上一场的先发11人只有门将皮克福德、中卫斯通斯和中场洛夫图斯-奇克继续出战。比利时更换9名首发,只有守门员库尔图瓦和中后卫博亚塔连续出场。

, G( C4 x* T8 s* I: V
尽管双发是本届少有的坚持三后卫体系的球队,但本场的实际布阵有所不同。索思盖特换方不换药,依然是标准的352体系,甚至这场派出的三中卫和两翼卫要比原先的主力还更为标准。中前场的搭配方式和前两轮也完全一致,中场一点拖后两点向前,锋线一个中锋搭配一个速度快位置灵活的队友。
+ |& o; `1 S5 z* Q/ O
马丁内斯为比利时排出的则是一个不太规则的阵型,要点在于左右两翼的不对称,以及中前场球员位置的变化性。进攻时,阵型更像352,费莱尼顶上去和巴舒亚伊组成锋线。防守时,站位更接近451,两翼的小阿扎尔和沙兹利总会有一人后撤较深,退到边后卫的位置,他们之间也会换位。
3 f8 A- M; h& L3 n: f9 y* @
这种特殊的排兵布阵,使得比利时的进攻组织方式产生很大变化。首先是登贝莱作为中场明确的拖后出球点出现,轻易不会插上。其次是费莱尼相当于二前锋,对球门的威胁更直接。然后是贾努扎伊和蒂耶勒曼的位置弹性,前者有时拉边,有时从肋部杀出,后者有时和登贝莱组成双后腰,有时也会积极前插。
% w4 ], o4 Y6 G" N  Y. _
英格兰进攻组织变化不大。整体摆出反击姿态,中路的过顶球打身后,德尔夫和洛夫图斯-奇克抓机会前插,前锋拉什福德回撤较多活动范围也较大。阵地战时,两个边后卫助攻提供宽地,瓦尔迪在禁区寻找战机。这是一套比较常规的打法。
( P9 a4 a- o; M
上半场比利时的进攻威胁要大于英格兰。一方面,费莱尼靠前之后,使比利时的传中更具实际威力,同时压迫英格兰的三中卫。另一方面,中场球员位置变化很多又频繁插上,让对方不易盯防。
8 V( A( X; U* o& g, R9 K. ]
英格兰的主要问题,一是缺少打阵地战的办法,二是德尔夫和洛夫图斯-奇克两人与林加德相比,对空间的利用能力较差,让拉什福德的扯动成为无用功。此外,英格兰的中场逼抢不到位,给了比利时较大的进攻空间。
7 @; \7 F. G8 p3 p' q* L
下半场伊始,比利时就通过这种空间获益。贾努扎伊在肋部很舒服地拿球,在对方不贴身紧逼的情况下一脚定乾坤。另外值得指出的一点,是比利时下半时的中前场位置变化更多,费莱尼回撤,蒂耶勒曼前压,贾努扎伊拉边,小阿扎尔和沙兹利穿插两肋,这些都让英格兰的防守顾此失彼。
" q1 c' R, P# `/ S9 s5 C
英格兰的阵地战依旧亮点不多。无论是对球场宽度的利用,还是中前场的穿插跑动都做得不够。但他们利用比利时防线一次低级的站位错误,给拉什福德创造了单刀机会,但此球的被扑出估计又会让外界浮想联翩。

* J0 X% b4 F+ i1 X
此后,英格兰加强了前场逼抢和中路渗透,又换上维尔贝克把阵型变成343。一番调整之后,终于打出一些能给对方制造麻烦的进攻。至于他们是发力过晚,还是另有深意,那就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揣测了。
- v5 j# g" \: K
比利时本场获胜,最大收获应该是中前场尝试了全新的组合方式。之前两场比赛,比利时进攻的主要特点,是利用边路兵力和质量优势在两边和两肋制造威胁。但中路的出球和渗透是他们的问题所在。

4 W' m0 Z: \5 m. M! Z; C  b
今天比利时通过登贝莱的后撤解决出球问题,通过费莱尼的前压增加进攻支点。此人一上,两边的传中固然有了目标,对方防线受到压迫后,中路的机会也相应变多。围绕费莱尼和登贝莱的中轴线,球员们换位灵活,前插后撤范围很大,相比之前依靠个人突击提速的推进方式,整体性更强。

8 y% F" S/ D( {, R# J3 g
至于英格兰,从媒体到球迷主要谈论的问题有三:红黄牌计算,上下半区,快乐足球。想必是三狮军团对于接下来战胜哥伦比亚已成竹在胸,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
​​
作者:萧深​​​​​
% i; {! o( X0 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足球推荐|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足球推荐论坛 ( 鄂ICP备11007229号 )

GMT+8, 2024-5-30 20:03 , Processed in 0.04315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 2018 baxi.tv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