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伦敦奥运周期最后一项排球赛事——亚洲杯的结束,中国女排宣布解散。接下来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我们必须习惯没有中国女排的日子。
' [- q% |- y4 `# V1 @2 o7 @; r5 _) V
与这支承载了我们太多希望的球队暂别之时,有很多思绪,很多故事,很多情感,很多回忆,近的,远的,苦涩的,美好的⋯⋯2 p6 d4 C7 z7 `
; ~8 N/ d9 W: k& \* }* ^, o, f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博文,写于伦敦奥运会之前,这是当时我们《体坛周报》为报道征战伦敦奥运会的中国女排准备的一系列策划之一,最理想的发表时间,当然是中国女排时隔八年再圆奥运冠军梦的那一天,或者,是最终赢得奖牌的那一天。很可惜我们并没有等来那个惊喜的时刻,中国女排止步四强,令这个策划晚了一个多月和大家见面。
: p/ s! z! t: n6 E) q. U. e+ C( o4 J" u, T3 M/ n
和女排前国手张越红的这次深谈中,我们聊起了2004年前雅典奥运最后那惊天逆转、张越红那决定命运的最后一扣的很多故事。虽然已经是八年前的往事了,但是每一个细节,就像是在昨天,就像是在眼前⋯⋯9 A* B6 f. [ x/ n( {/ s
+ R. l) H. |$ w: v
八年前在雅典,奥运女排金牌决赛打到第二局,中国女排仍然没有摆脱面对高大俄罗斯队的落后局面,主教练陈忠和手一挥,换上了一直在场下做准备活动的主攻手张越红。
( F$ C5 h! _) M$ }" [% B
6 G1 P) L4 b3 \" `+ J+ p" a) } 对于这位29岁的老将来说,属于她的奥运会此时才刚刚开始。
1 D+ r& s. I5 n+ g$ r4 |
/ w) |9 r# B3 U1 b 前面五场小组赛加上四分之一决赛和半决赛,主教练陈忠和一直用王丽娜担当主力,张越红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站在替补席上,一边紧张关注场上局势,一边不停活动身体,就等主教练朝她招手。
6 H, W8 ?+ a' G
( l" L- U8 o2 p; e 眼看中国女排一路顺风顺水打入决赛,只剩最后一场比赛了。决战前夜,张越红像前七场比赛赛前一样,和全队一起开会研究完对手,回到房间自己再看着录像复习一遍,加深对对手习惯进攻路线和攻防特点的记忆。
8 a' I, S' _: R5 ?- a- ~, ^1 C+ n7 P( m
“我不派你首发,但是你一定要随时做好上场准备。”入住奥运村后陈忠和曾这样叮嘱过张越红,张越红把这看作是一种信任。尽管在前七场比赛中她从未被主教练委以重任,但是深深理解主教练心里一个合格替补的价值和意义。
6 _/ o& x% q, L# m2 L
|) n1 a" S. f4 Z “大鸟(王丽娜的呢称)发挥得非常出色,以至于我已经记不清自己之前是不是上过场,反正上过也是在垃圾时间。不过几乎每天我都鼓励自己‘一定有机会上场的,好好准备’,有时候心里也会想,特别是我们队在场上进攻出现波动时,‘我已经准备好了,教练怎么还没让我上呢’,最后一场比赛之前我还对自己说‘还有机会’,但是真没想到机会最后才来,最后机会还真的来了。”八年后坐在记者面前的张越红,已经是辽宁女排主教练,这位雅典奥运冠军队中最早走上教练岗位的女排健将,一直坚持打到2009年底才宣布退役,2008赛季她还曾加盟日本东丽俱乐部,不仅助球队获得联赛冠军,还成为日本联赛历史上第二位获得“最有价值球员奖”的外国人。
9 S! e. q- T% S: B! g d
- ^5 M: Q8 ~ J( ] 张越红说,雅典奥运会上那锁定大逆转结局的最后一扣,是自己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球,能在球队最困难的时候上场,和队友一起实现大翻盘,那场中俄金牌决战毫无疑问成了她运动生涯最重要最难忘的一场比赛。# a4 P+ B3 K5 n( `% p2 Z
- y* L5 ? _* D, F 不过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如此一场经典之战,张越红却在过去八年中再没有重新看过,她甚至连自己具体是在什么时候上的场都已经记不清了——% t/ m' {! x3 f' h0 f
. a2 i5 T" \* S5 J+ c3 k: ^
“好像陈导把我换上场不久,我们就0比2落后了,我记得打第三局之前他对我们说,能拿到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笑一笑,放开打就是了。”张越红回忆说,“可能是到那个时候才终于忘掉了这是争夺奥运冠军的比赛吧,我们每个人开始只专注于眼前这一球这一分,什么是紧张都不知道了,连自己是谁好像都忘了一样。”
- s) x1 q) Y' Q& Q/ B& g4 S1 ^3 b6 N$ D1 \
整场比赛,替补出场的张越红心里就“咯噔”过一下,是在决胜局开局,因为自己在四号位一个直线拐到了标志杆上,她感觉到心理出现短暂波动:“主要是自责,感觉这么重要的比赛,这么关键的时候,我一个老队员不应该出现这种失误,那时候我还完全没去想结果。” ; l# j) |7 |% W) y& O! ?
1 [( X7 f Y4 T- W; e: W$ N( F& d) q
决胜局打到关键时刻,张越红又一次转到前排。7 P4 C! P [9 G4 K; u
$ h" } X/ ?0 W% ?6 H “最后那个球,我和大平(张平的呢称)在前排,杨昊有后攻,陈导叫暂停时除了布置一攻怎么打,还特别强调我们几个点都要准备,我记得大家上场前一起喊‘都准备,都有’,我也在拼命调动自己,心想只要这个球给到我,那我一定要打好,一定要打死。”张越红形容当时全队的状态都跟上了发条一样,气儿特别足,她在出场时还想到了排管中心主任徐利做赛前动员时说过的一句话——关键球,眼要红,手要狠。
% Z& c+ F7 g- g% ^# t. z, y+ C! ~" J7 q2 G3 ] K# O
现在就到了这个需要眼红手狠一举扣死的关键球,中国女排接好一传,冯坤与张平一个漂亮的时间差配合,所有人都准备庆祝了,俄罗斯队奇迹般地将球救了起来并形成反击,杨昊惊险扑救、周苏红垫调,张越红奋力一跃——5 B# ]& Z" Q0 r/ c
: ^+ H, J' T2 S- I “因为是垫调的球,我虽然全力准备,但是很难发上力,球又被对手防起来了,不过没有形成进攻,我们的机会又来了。”关于最后一球的细节,每一个亲历者都终生难忘,包括八年没有回忆过那个过程的张越红,此时说起来那感觉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
, z" y& k$ c4 q$ t7 h
/ C0 f# ?5 n5 u) E* ] 在现场担任直播解说的郎平已经在转播席上喊出来“给快攻”,奥运会一路走来状态奇佳的张平也已经做好了迎接最后一击的准备,谁也没想到冯坤仍然选择把球甩给站在四号位的张越红,写就历史的一笔就这样交到了张越红手里。1 v" {( m8 ] X$ A+ A
5 A& ?- c% A- R: x9 q% l! o* ? “那个球冯坤传得非常非常好,线路和速度都让我感觉特别舒服,我扣下去了,我们赢了,圆了冠军梦,那一刻的喜悦真是千金难买。”张越红高高跃起猛拍地板的动作定格了中国女排二十年后再圆奥运冠军梦的巅峰时刻,所有人都因这最后一扣记住了这位亮相不多的超级替补,她的人气一跃超过此前一直担任主力的王丽娜,成为球迷心中为中国女排雅典奥运实现大逆转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 v7 B8 ~0 ~* Y8 A; \" B. Z
; A/ p: K+ L8 h3 J: j “其实我最怕大家这样说,不是我谦虚,真的不是我立了功,在我们队先打后打,首发替补,大家都是一样的努力。对于我而言,等了那么久,能有机会在最后一场比赛中途上场而且不辱使命,我已经感觉很幸运了,至于最后致胜一球还由我扣中,这么棒的一段历史安排我来写成这最后一笔,我真要感谢老天眷顾。”
- C' ^5 m8 p2 j" i8 p6 |4 p8 M3 U( g$ k& r
那一刻,张越红庆幸2001年在自己接到陈忠和重新组建女排国家队的邀请后放弃了退役的打算,庆幸2004年年初她选择强忍肘关节急性发作的撕脱性骨折剧痛为自己留住了一张角逐雅典奥运的门票,& T7 \, [$ e5 T) G1 W$ @
" u" L! Y0 F. A
从雅典奥运凯旋,张越红在家乡沈阳举办了结婚典礼,原本他们夫妇二人只是想给亲朋好友一个交代,但因为新娘是扣下致胜一球的奥运冠军,张越红的婚礼吸引了全国媒体的关注。
$ D+ U% f( v* |, g+ i. F6 A2 e' t
& L2 i1 ]/ E) B 除了张越红,我还采访了雅典奥运会那场大逆转的几位当事人——5 r7 ^/ N% t3 a: Y: z1 d7 o$ d
/ K% @! h6 G* Q3 k" E% u- [ 陈忠和(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主教练)9 A1 W6 \7 h* ]8 I! p# r
, d8 h# F$ f8 E: r( w. k+ E 八年前我们出发去雅典之前,一个朋友问我这个队里谁会是奇兵,我当时就想到是张越红,但是我没有说,我也没想到自己的预感会那么准,真的是张越红在最后的决赛中扣下最有分量的一个球。* `( o7 f9 t8 F9 o* ^4 G, w2 ^
. b7 X- K# Y( I! z( n 还记得当时我们在决胜局14:11领先,握有三个赛点被对手追了一分,我赶紧要了暂停,布置这个球到位就给张平,打时间差,背差。还要准备回合球,大家都有机会,集中精力。还记得我说完就一个人走开了,给她们队员留点时间自己议论一下。暂停时间到,看到她们挤到一起搭着手喊加油,我又赶快跑进来加入她们。说实话整场比赛我们0比2落后的时候我都没有紧张,但是到最后那个球时我真有点紧张了,毕竟快要拿下了嘛。5 S( ?0 y' I1 i" C1 q
' H( E$ R0 A9 C. S
结果果真一传到位,冯坤给了张平打时间差,可惜没差好,被对手弄回来了,然后就是几板来回,都是张越红扣的。整个奥运会的比赛主要是王丽娜在打,张越红出场机会不多,但在队伍需要她的时候她能顶起来,这体现了中国女排团队的实力。
( x3 M0 [% p# }/ I) [, x% a" `3 _* I6 `
最后那个球扣下去,我站在原地跳起来,然后冲进场内,大脑一片空白,现在我看回放还是很激动,眼睛湿湿的。
. U8 ?6 ~ Q0 r& c, D. D! E, _8 ?) F; p$ l M1 e
冯坤(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队长、主二传)
9 J; `9 W4 m* o5 \, O, S4 V c2 w, |/ m; A6 }3 F. K
14:12的时候,陈导叫暂停,布置得很清楚,一传到位给副攻打时间差,我和张平也都做了充分准备,但时间差没打死,被对手防起来了。
- m, T" P$ c' N5 k# U
9 G+ R* F# }% o& S0 D 后面的三个回合,球都给的四号位张越红,虽然前两个她都没有打死,但是我还是坚决地给她,当时我是有我的想法的——
1 m3 v& |$ ~% b6 j( D8 X5 v g6 {0 `! Y: I4 k
陈导暂停时我自己算了一笔帐:我们14:12,对手追上我们得再得两分,对手想赢我们至少得拿四分,虽然我们是前排两点攻轮次,但是我们在这两到四分的机会里,一个球打不死,还能四个球都打不死?4 p$ |( z. O8 @2 u, ]! H
, B- f& `$ F, Y1 \' T- Z6 x
当时张平的状态很好,蕊蕊受伤后她一路顶到决赛,一直很出色,对手对她也越来越重视了。在我们两点攻的轮次,我给副攻,除了对我们攻传配合要求非常高以外,对手可能都能形成双人拦网,但是在四号位的张越红就不同了,一方面前面的比赛一直是王丽娜在打,对手对张越红不太熟悉,我们一般也都是研究对方的主要攻手,张越红替补上来,是奇兵,另一方面平时主攻进攻一对二练得很多,即使对手形成对我们四号位的双人拦网,我们也不落下风,所以我赌最后那个球给四号位。现在回想,当时那个球是打死了,要是再打不死再来一个回合,我还是会传四号位的。: T' j2 Z; q0 b9 b; G: `; N+ o3 R
" _4 d4 _% y3 W8 N0 \! e 前段时间央视的《重放经典》请我去评述雅典奥运会那场决赛,时隔八年了,再看仍然是非常激动,我自己都觉得夸张的是,这么长时间以后重温,打到关键分我怎么还起鸡皮疙瘩? A. W* S5 k" z; C+ u7 F4 ?
6 q0 r' F# V: m' T y, _+ @3 M+ x
张娜(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自由人)& V! t# _0 Q* U8 G Y7 C
7 X! v; A6 F9 i0 q 最后那个球我不在场上,之前我们14:11领先,被对手追了一分,陈导叫了个暂停,说起来那个时候我们是握有两个赛点,可是我根本没有想过离冠军有多近,只是想着这一个球要打死,这一分要拿到。
' `: \* Z! [. o3 Y# V' V: X
" ?& v4 k0 h5 X+ ~. B5 ~5 s 反反复复那几个回合是相当折磨人,我们攻下去对手打回来,我坐在场边只能干着急,特别杨昊那个特别精彩的扑救,给我印象可深了。冯坤连续三次给张越红,那个时候我们无论首发还是替补,实力都超强,张越红上场机会虽然不多,但是就那一场球就说明了她的实力。
, ~) x$ ~1 H3 v: d
; |! i& n" E2 Q" K 我还记得最后一个球扣下去我是第一个冲进场地的,心情肯定是特别激动,但是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拥抱了谁,和谁说了什么,都不记得了。
4 r% L! `+ o0 l9 w9 b; J W$ [0 E" c& x4 k' Y
陈静(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副攻)
7 c. c4 ]& L6 f$ ^' I# G3 p( w! w
; X, q! n" H& C+ C' Y 最后一球俄罗斯队发球的时候,站我旁边的宋妮娜说:“最后一球扣下去,我们就冲上去啊!”然后我们就猫在那里准备冲刺了,没想到最后那个球还打了好几个回合,我们队进攻时大家都猫好了,被对手打回来我们又起来看,然后再猫,再起来,反复了三回,第四回合张越红终于把球扣死,我们几个“噌”就冲上去了。
1 t k$ |/ e% P! H) b& e H \0 e! g9 p, M6 N2 J0 }! a
回想那场比赛,因为站在替补席上看嘛,所以心情超紧张,每一分都是玩心跳,关键分我甚至有点抖。, l& K" V! P; C& ~5 h
- S- X4 X" O3 M' }7 i3 P0 _& l( B8 e
前面几场球,张越红大多数时间都和我们站在一起为场上队员加油,不过因为主攻这个位置教练换人调整的可能比较大,王丽娜进攻受阻的时候,张越红就要上去顶一顶,所以她是随时做好被换上场的准备的,站在场下她也一直不停地活动身体,而且一旦看到场上我们队进攻不顺,不用陈导招呼她,她都会更充分地做准备活动,等着教练一声令下上去冲一下。
6 Z5 E4 Q G& c0 j i( t9 `9 v; S6 P9 L! \# W2 b
卫雍绩(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队医)
, S5 o& \& p* x' k/ U- ]% V8 @$ i8 [9 C( v! j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最后那个球扣下去,张越红激动地拍地板。第二天参加闭幕式,我们在后面等着入场的时候,电视里又播了那个镜头,所以现在让我回忆雅典,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那个。
2 ~8 L& P- k! U9 r/ |6 C+ i$ ~! K7 b! P- ~7 i' B6 [: f! _
现在回想起来,雅典奥运会那场决赛一波三折,像做梦一样,后来看重播,我感觉很紧张,可是当时我坐在场边一点儿没有紧张的感觉了,完全忘了胜负,甚至忘了自己在哪里,那种感觉应该就是陈导平时经常说的“忘我”吧!# h( p/ G0 h9 {8 ^- j8 K h# L; Z
" q; c' M. e$ T6 I/ L$ R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策划中,承蒙新华社王镜宇的大力协助,在我的同事田超帮助下,我还联系上了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当值主裁判佩雷拉先生,请他以主裁判的视角和我们一起重温那场经典——
$ d7 |' U7 {+ G5 a! k' @/ z$ h
: S1 n2 ]3 E: J* E$ g5 y 时至今日,我都还记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女排决赛。在我的体育人生当中,这是一份伟大的回忆。能够在一场奥运会的决赛中执法、而且交手的双方还是世界上两个顶尖的排球大国,对我而言这是一份荣耀,自然难以忘怀。: l+ M. r# T$ C8 S/ R
2 Z' e# `% G, o( l8 P* V. s
当接到《体坛周报》发来的采访申请时,我感到格外地惊讶与惊喜。8年的时间不算短暂,因此,虽然执法那场比赛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得回过头来、重新观看那场决赛的比赛录像,才能让自己尘封的记忆变得更加清新与清晰,以便更好地接受这一次的采访。
4 |0 M; I" Q1 h+ L6 M& \ w; b! c' P# _) Y
重新回顾这场比赛,让我感到了一种怀念,也让我重温了太多美妙的记忆。现在看来,当初的我自己也成为了这样一场伟大演出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今的我也可以更能理解此前所不曾体会到的这场决赛所拥有的深远内涵。这一切,都要感谢中国球迷和《体坛周报》。8 U8 p1 p7 `( E' ~( P6 p
% G t: |9 L; z+ u O9 R1 ]. D: M 这场决战从比赛本身来看,毫无疑问是一场因为两队的高水准而拥有了诸多含义的激烈战斗。双方在比分和局数上的你争我夺,为比赛赋予了十分罕见的看点与意义。从参赛双方角度而言,无论它们在每局的表现是起还是伏,两支球队自始至终都在为全世界奉献一场伟大的表演。
/ {7 b. R- o- w- Z# L7 M
# R6 J$ i2 u' E7 G( @2 O 0比2落后的局面,反而激发了中国队的昂扬士气与自豪之感,这一点尤其是随着张越红的登场愈发变得强烈,而也正是她从未失去应有的冷静与从容、稳稳地用肩膀扛起了球队,直到比赛结束。" A: H1 u# t0 U/ l8 J% u- w* B0 R. ?
1 F0 }9 Z/ K1 F* T
直到今天,我一直都是带着尊敬与欣赏而铭记这位女排球员的。正如我此前所说,她上演了一场伟大的表演。关于这场决赛的最后一分,我更想说的是最后的四分,因为当时的比分在两队间交错上升,直到终场哨响前,没人知道最终的胜者会是谁。最终,拥有出色的防守、进攻多样且迅速的中国队,战胜了攻防能量均很强大的俄罗斯队。2 F" {. M, E2 b+ x0 A/ O
& Y6 Y( t; O H+ _+ t6 R 最后时刻,张越红在两次接球后展开了进攻,在一出无休止、令人激动亢奋的拉力战中,俄罗斯队总是能将球送回中国队区域,但在张越红的第三次攻击中,她完成了一次令对手无法回球得手的扣杀。那一刻,一种巨大的喜悦在中国队中瞬间弥漫开来,整个球队开始忘情地欢庆。
7 m7 y5 _0 Y( y) T, t/ n; m4 U A0 O/ q- v3 z0 \
张越红的这记扣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记得当时球很高,她是在4号位上,面对整个俄罗斯队和她们严阵以待的防线,完成了一次斜线短距离扣杀进攻。1 ^: c5 r7 B" Z: k
: z" \' O9 `4 o( n ]/ D 在这决定性的一扣背后,张越红和整个中国队在比赛关键阶段、高压之下所展示出的决断力和勇气,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尽管因为裁判员和运动员、教练员是比赛的共同组成部分、大家各司其职,我们因此无法评判或恭喜运动员的表现,我也因此在赛后未能在场上向张越红表示祝贺,但在内心深处,她确实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B, _3 u* w$ }4 O
7 w( ]+ D. o; C0 u; y& |5 u 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再回忆起这场伟大的决赛,我觉得自己完成了工作,而且是以最好的方式、带着责任感与职业感完成了自己应当完成的任务。% H9 K# {2 p# D- v- x
3 r, ]" s C# |* @2 @
2005年世界女排大冠军杯赛后,我结束了自己的裁判生涯,并就此进入国际排联比赛规则委员会、以委员身份开始了全新的工作,直至现在。与此同时,我也担任阿根廷排球协会委员副主席一职。如今,我的工作已转为管理方向,但那场经典的奥运女排决赛和中国却一直被我铭记在心。作为测试委员会成员之一,我也出席了北京奥运会,这是我最近一次来到中国。再往前算的话,1990年时我曾有幸作为裁判员,参加了在中国举办的女排世界锦标赛,在那届赛事的决赛里,我同样幸运地出任了主裁判,而决战中的交手双方也同样是中国与俄罗斯,但当时最终胜出的是俄罗斯。很快,又一届奥运会就将开始,我由衷地祝愿中国女排可以取得最好的成绩。( ?8 ~4 K8 r9 i% W
( k7 w m2 O& L* P" ]& }- ]% b* t
6 J, O$ E+ c) U 该贴已经同步到 百度联盟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