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认真做好2012年春运工作的通知
% i5 z5 A& j K' M6 U$ ]
: I9 ` Q6 N2 ? 发改运行〔2011〕2650号& E1 \) `( v; D) U( o) B0 @* D( u W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
@( g h! t* ?+ s5 P( i+ |
& }- n. Y/ ]6 _! y6 m9 F- G 2012年春运即将开始。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安监总局等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召开了2012年春运工作预备会。* O! z& O; V/ y. ?8 E+ v0 q: w' v
, O3 F& {2 Y6 J 经商定,2012年春运从1月8日开始至2月16日结束,共计40天。初步预测,全国旅客运量将达到31.58亿人次,同比增长9.1%,其中铁路2.35亿人次,增长6.1%;道路28.45亿人次,增长9.5%;水运4350万人次,增长3%;民航3488万人次,增长7%。
* t4 b, `0 u! j | H s) N# ^# F0 d9 f% c1 Z- h
明年元旦、春节相隔较近,春节前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相互叠加,客流高度集中,春运工作组织难度较大。为切实做好春运各项工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营造和谐春运氛围,保持经济社会平稳有序,现将春运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n \7 B9 j0 d' ?% \6 |
s2 Q; ~( H) }) w$ c! W' M
一、加强春运组织领导: S% ^/ W) g1 x, H
6 |3 V" ?8 p1 m; B9 E6 ~ 春运工作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做好春运工作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以客为主、优质便捷”的指导原则,全力以赴做好春运各项工作。. r$ V: j, J* H! U
5 U s s# d* Y+ a; R; m5 F
各省区市要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春运工作领导机构,全面负责本地区的春运工作。具体负责春运组织协调工作的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经贸委)或交通运输厅(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的春运工作方案,及时掌握春运动态,协调处理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之间要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各司其职、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共同完成春运任务。要加强春运工作督导,认真检查各项措施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春运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经费要予以保证。/ m. j5 q% M+ |" F* k2 a' M% ~
: k' p0 C' W$ p9 u4 i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将有超过2500万干部职工服务在春运一线。他们工作时间长、责任重、压力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尽最大努力,为一线干部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保证他们能全身心投入春运工作。- o" O+ E( F! H; F
% G4 D' J4 p, v4 W- B 二、强化春运安全管理
: L9 S' D7 z. K9 o) ]+ N6 [! m
/ W0 v8 e) u* e- j, M Z 今年以来,全国重特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也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春运期间,客流量大,恶劣天气多,人员、设备易疲劳,更易发生安全事故。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春运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安全生产作为春运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认真贯彻落实9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保障旅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z/ y; }) l9 f, n8 f& o! _
* L( c, f) E' y% g
要从源头上加强安全防范,强化监督检查,切实消除事故隐患。春运前,有关部门要对投入春运的车、船、飞机的技术状况,以及车站、码头、机场等交通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运输设备以及消防、救生等设施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严禁安全技术条件达不到要求的运输工具和设施投入春运。要加强重点桥梁、隧道和路段的养护,做好易堵点的交通指挥和疏导,强化道口、渡口安全管理,防范事故发生。要加强对司乘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其自觉遵守安全规章的意识。
& g5 C$ F3 y3 w) q' E% `
6 q! P3 t3 E1 {; g 公安和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查超载、超员、超速、疲劳驾驶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加强宣传和查堵工作,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和危险品乘坐交通工具。
+ d' Q8 B2 w' l) ?$ T9 ]' h
, n- ~' g4 h- e" m( Y$ P 三、进一步完善应急措施
9 `: ?+ K' b& u6 b# S, r* G8 u6 }1 n c2 H" c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本地区灾害发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春运应急预案,建立责任明晰、反应迅速、处置果断、应对有效的应急工作联动机制。
/ o: x2 t/ d$ W$ [# M+ K0 m# z+ D$ l) z; X i2 d
要密切关注春运动态,加强预警预报,对可能影响春运的苗头性信息,要早判断、早处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果断采取措施,启动相应预案,尽快恢复交通秩序。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储备部分机动运力和应急物资,并确保应急时可以迅速投入使用。2 n) m3 c d0 A4 f# y
) Q2 w8 R' ]! C5 ^- p; ~
要进一步做好恶劣天气防范工作。据气象部门预测,春运期间部分地区可能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天气。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恶劣天气下的工作预案,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提前做好防雪、防冻、防滑、防雾、防风等工作。9 { K! h! a/ `8 e
% |0 z. S; [/ [" H( z
四、努力增加运力配置
; s0 C. S6 R4 o$ H/ B
, X0 A" K5 ~- r# E; C 各运输部门要根据明年春运节前客流高度集中的特点,科学制订运输方案,充分利用新建交通基础设施,增加运力供给,努力满足旅客出行需要。在学生、农民工相对集中的重点地区,要组织专列、包车、包船或包机运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民工流监测,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并做好与运输部门的衔接工作。( W1 R' C# U% j! G6 d3 h
3 ^) H$ m- d9 d% A( G 要加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运力衔接,相互补充,避免发生旅客大量滞留。在场站、码头特别是新开通枢纽,要做好集疏运工作,增加公交线路,延长运行时间,方便旅客乘坐。
+ w- C. |( e) s3 I s0 {
* ]. g7 P7 s( x9 L! m# G 在做好旅客运输的同时,还要保证煤炭、石油、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以及肉禽、蔬菜等节日物资运输,保证生产生活需要和市场价格稳定。要充分利用客流低谷时段组织抢运重点物资。# J3 N V9 @5 l! i! }
, N% Q$ J6 A+ Y h
成品油供应企业要落实好油源,确保春运期间客运车辆的用油需要,并尽可能提供加油便利服务。0 w7 \+ _3 ~4 M" M
5 o# A4 y! m- \( }$ m 五、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3 g- O4 E1 R" F8 ~+ |/ ` M" J% R- s0 G4 d$ R
各相关部门和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满意出行。要利用多种形式,及时发布班次增减、客票余额、道路拥堵、交通管制等信息,为旅客出行提供参考。要在增开售票窗口、延长售票时间的同时,采取网上售票、团体预售往返票等多种售票方式,方便旅客购买客票。要尽量增加车站候车面积,维护车站秩序,引导旅客有序上下车。要及时发布班次延误信息,并做好旅客的沟通解释和相应服务工作。要在道路沿线为自驾出行旅客提供便民服务。各级工会组织要继续开展平安返乡活动,并在春节期间深入车站、车厢、家庭,慰问坚守在春运一线的职工及其家庭。
v% E" j/ R) v! T4 n- l+ F% K8 g7 T, H; b9 d
要严厉打击倒卖车票、“甩客”、“倒客”、“宰客”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价格和收费管理,督促企业公告客运票价,坚决制止乱涨价、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切实维护广大旅客的合法权益。
. i) U- O! y8 R4 c. z6 M
3 m& n3 ?5 {% N P 六、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1 }* P1 _8 q) S" D; d1 }7 h4 x, c0 h$ e/ h) s3 f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加强新闻宣传,准确把握舆论导向。要通过新闻发布、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各种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宣传春运工作中所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及时通报春运进展情况,发布出行的各种信息,报道春运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让广大旅客理解、支持春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春运工作的监督作用,及时纠正春运中出现的违规现象。
9 \5 R$ F$ B; K$ @$ B5 C: u- l6 J
春运工作结束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要对本地区的春运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将总结情况报送我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 d0 W; {( Z0 s$ k, ^- k( j0 P+ S
: ?3 B# W0 |! T) t" w0 J3 R& I7 `
国家发展改革委
, M8 W& H4 }8 V2 _" O0 q G" c! k7 Y$ i/ w( L, N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日4 y/ [1 k& z/ f; s
+ B3 l |3 v- K*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