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足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冷冶夫纪录片《俄亚纳西人》观后感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4 09: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帅不收钱 于 2012-8-24 09:34 编辑 ; W) d% @/ [, W

+ m" [4 O7 }1 O' R0 x; ?/ R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贬值的时代里。这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五色惑目,五音惑耳,确是迷人。文化作品则呈萎缩状,纵然内秀也少有人问津。1 }& h; ~' |4 B0 t) h/ k
      观当今的影视作品,也大多是披着艺术的外衣,填上了打爆收视率的弹药。收视率就是钱,上座率就是钱,一切都是为了金元。而纯文艺作品已没有多少人去创作,因为创作起来既困难,犹如登峰;又寒怆,赚不了几个钱。
$ Q! Q5 m4 b" O, ?2 p6 S! [* p, D+ I      君不见法国电影纯追求艺术,却苦苦存在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阴影之下?君不见好莱坞电影狂赚金元之后,总是落得个小地摊上,几块钱一碟的下场?笔者曾思索过,曾苦恼过:那些斥巨资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也被制成几十部一碟的压缩碟,人民币2元就可以买得到,而真正有想法、有才能制作出影视艺术作品的人,又该如何生存?: T9 H) a2 \2 r8 C" m% g5 o
      那是笔者拙劣、浅薄,没有看到另一片天地,在影视方面,还有一条路可走——纪录片。纪录片是真实的,也是能持久闪光的,从某一角度看,时间搁得越长,也就越有价值。& Z% b& P' U. W* {
      冷冶夫近期摄制的纪录片《俄亚纳西人》从挖掘人文的角度,真实地反映了纳西人的文化、生活状态、意识形态、宗教信仰,让纳西人从不为人知的深山里走向世界。该片在国际电影界上获奖,其获奖点就是真实。其实,真实才是文艺作品真正的生命力。现笔者对该片做几点拙劣的分析,惟求抛砖引玉,不到之处望各位专家指点。
- ^5 Z3 S  W; L6 Q      一、人文魅力,客观陈述。& x* _+ Z3 @' x5 w6 @" I. [
      纪录片大体可分为:人类学纪录片、自然类纪录片、文献专题类纪录片、社会生活类纪录片、历史文化类纪录片、风光片纪录片。各种类型的纪录片各擅胜场,而最为引人的是人类学纪录片,因为它具备人文魅力。人类探求自然,解析动物,欣赏风光,是出自一种好奇心使然,而真正的想要了解人,确是最难的,人的多变性、复杂性是同类难以理解的,有时候就是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一分钟之前做的事情。
% B3 b% u6 ]% E, Z& Q    
: w7 a6 Y% w; \3 k' u, p' v 图为:纳西人的东巴在祭神( W; Z0 p: |2 G; g6 b% Z' T. T

6 |/ ]/ @' R5 S  s    越是原始的群体和部落,越具备一种神秘感,因为别人不了解他们,那些奇怪的风俗始之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别人看来是很古怪的想法,在那些原始的部落群体里却习以为常,这是为什么?那些奇怪的文字又是怎么形成的?他们的宗教信仰又是怎么回事?: d* s5 ?' G2 I# c$ s

: c: z/ Q( @- {9 ?1 c1 e7 U    图为:四川木里俄亚村- ]% G. |0 u+ s# `$ H$ y
4 p9 ], b# l. h& f* t: _
    林林总总,半知半解,正是人文魅力之所在。恰如:一个青年去追求异性,在他还未完全了解对方之前,觉得对方的缺点也是优点,对方对青年心里产生的那份魅力正源自于半知半解。: n, ^$ ~0 x1 @7 S) H. |5 f7 P
    冷冶夫摄制的纪录片《俄亚纳西人》,正是在这样一种“混沌初开”的情境中展开叙述的,那是真实客观的叙述,在创作者运用的语言里,没有半点文学修饰,因为过多的修饰容易引起观众的错觉,在客观的事件面前,用最客观的语言来陈述是最好的选择,远胜于笔下生花。纪录片《俄亚纳西人》如抽丝剥茧般将纳西人的谜题一个个解开,人文魅力无处不在,让受众在观看本片时产生一种“发现”的快感,同时萌动出一种想要“了解同类”的强烈欲望,随着冷冶夫的视觉,一起走进神秘的四川木里俄亚村。6 O4 W/ c1 y" H! u( y; l# ^
   
: ^) k% f- B- p4 m6 v$ W7 ]图为:四川木里俄亚村
1 j$ V, ?/ Y9 e0 T; K8 h# g$ e* I7 E3 k: L8 P" h
    二、画面语言,平中见奇。
, F7 S5 L/ p9 c! o3 p    在影视艺术中,最好的解说就是没有解说,所有信息量一概用画面来承载。在笔者印象中,也只有法国电影才能做到这一步,而这样一来,法国电影就显得过于沉闷,就被美国好莱坞电影远远地甩在了后头。原因在于:法国电影虽然追求艺术,但不如纪录片来得真实,观众只是把它当做故事来看,而没有在观看时产生一种心理:这是一件真实的事件,影片中的人是真实的人。
8 J  l0 R" o1 P5 W0 y2 g    《俄亚纳西人》一片恰恰截取法国电影与纪录片的优点,寥寥数句解说词即开发出深层的意蕴:天山飞鹰,地下奇景,由神秘美丽的东巴文字变换到孩子的脸,象征着孩子们整受着东巴文化的熏陶,让观众产生一种担心:就不知道这种可贵的熏陶、可贵的文化可以保持多久?在强烈的物质文化冲击下,东巴文字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来是流传在真人真事身上呢?还是被封存在博物馆里?身处在阴暗处的男孩,看着碗里的食物,被太阳光照射着,让观众联想到纳西人世代埋在深山的祖先。
& h3 w$ c& ~+ }, w: G
4 w$ z* a3 l* F! y; k- V, P( S/ r8 r- `$ V
东巴(即:祭司)在祭祀太阳之时,阳光铺满脸上的画面,似乎象征着俄亚村人受到了太阳的眷顾,而光线太强烈,又似乎象征着俄亚村受到了太阳的惩罚。这些画面意蕴深刻,颇有品匝不尽之意。6 E3 p% d4 M3 U1 I+ P$ h
' z/ d4 N+ \. A  g) m! d
$ l8 ?; |& s# s+ O  \1 M* C
    全片画面匠心独具,深刻之处在于:既是实实在在的拍摄,又在拍摄中捕捉深层次意蕴,力求升华。实在与升华本是纪录片语言中的一对矛盾,但如果调和了这对矛盾,即能将深度开掘出来。6 f" V7 |7 }. L5 c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句论述:“真理永远是朴实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常见到这样的情况:真理虽然朴实,但不懂之人却觉得真理玄之又玄,必须要有一个深刻的、懂哲学的人,才能解释清楚。一部电视纪录片,如何在朴实的画面中,开掘出人文魅力,编导也必须要具备深刻的、哲学的思考,才能做到平中见奇。# d/ o& U# N( n
/ `9 F" Z8 K$ B! t0 Y/ A1 O

2 W; F" i; U# I% X$ [3 O    在浩渺如江海的佛学中,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教导:“懂禅的人,纵然是一个文盲,在生活中也能福至心灵,花开见佛;不懂禅的人,哪怕是学富五车,有八斗之才,也不能顿悟禅意”。, @+ u$ \$ D  ], \4 m5 r6 J
    电视纪录片的摄制也是同理,倘能在平实生活中,时时截取带有象征意蕴的、有升华的画面,既能制作出一部好的纪录片。; y! W% V9 F# B% u5 B5 y0 ~
    在冷冶夫摄制的纪录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有深度的画面,这是另一个获奖点。( x6 i5 r8 k" e! T2 P# f" D' K: S4 `

2 e( a9 o; {- l: ]1 O7 v7 D    纪录片搁置的时间越长,价值就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珍贵的画面不可重现。苏东坡的诗集和王羲之的真迹,里面带有文化、名人效应,因此是无价之宝。倘若有一天,四川木里的俄亚纳西人被汉化了,他们的吃穿住行、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全与汉人一样,那他们与汉族还有什么区别?倘若他们真的移风易俗,那珍贵的民俗画面就不可再现,此部《俄亚纳西人》的价值就可能超越我们的想象,这就是文化产业的价值,无可非议。
( U+ R$ f, f' i2 c8 l: Y9 r    因此,在画面摄制时,基调上应以平实为主,画面上时时处处超越自己的认识层面,这才能将纪录片摄制成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好作品。
& O; [$ h. o/ g
0 ]2 H0 N7 |) ^" I6 a    三、哲理“古味”,另类饕餮。
, W9 o8 \$ I; M1 x; Z  \    俄亚村纳西人的信仰颇有哲理的味道:他们信奉山川、太阳、月亮、流水、火焰。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东西都可以给人类带来福祉,同时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一个事物的两面,一个镜子的两面,他们看得清清楚楚,透透彻彻。因此,他们谦恭,他们敬畏,他们信仰。9 `9 o# p2 D: a+ J$ I
    随着纪录片的叙述,我们揭开了这个颇有意思的“人文谜团”,观众的思想与俄亚纳西人的思想就架起了一座桥梁。/ F1 g' ?1 L) d0 i
    纳西人还认为:既然食物和衣服是上天赐予的,那么疾病和干旱,纳西人就应该接受。这些哲理的“古味”,是纳西人传统思想中本来就有的,只不过缺个纪录片团队进山把它们挖掘出来,供人“品尝”。况且,“古味”是临时发现的,犹如人在山中忽然发现了一个竹笋,一朵松茸,令人感到意外之喜,品尝起来,就比在教科书上、在课堂上、在一本正经的教学片上更有意思。
6 a0 i* K! `0 h8 N7 H3 N$ T4 \% r
    人,都是高级动物,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各民族、各人种纵然行为各异,互以为怪,但上升到思想层面上,想的都一样。通过《俄亚纳西人》一片,我们可以看到,纳西人祖祖辈辈积淀下来的哲学智慧,也不比马克思差,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才落后至此。
: X+ p; [" K6 v0 e& G: {# l2 O     8 t) |7 D5 X& L; \
9 V, l4 q6 }4 g4 A  _" X5 W0 X
1 b0 _, I2 n1 T0 u
    而倘若有一天,东巴文字走向世界,全世界的人像学习英语一样来学习它,就不知道东巴文字能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魅力?东巴文字是以图形、图画为主的,几个图文合并起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与唐宋诗词比起来,能开发出什么韵味来?这些都是未解之谜,也不是一部30分钟的纪录片能够说清楚的。1 t- ~6 ?; `% v* z" r: p+ `  v' n( O
    电视,是缺憾的艺术。编导没有刻意去追寻这些谜团,而是留下空白让后来人去追索,这说明了编导既深解电视艺术,又大度坦诚。
) [( O: k% L5 p       虽如此,此部记录片还是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另类的文化饕餮:东巴文像是甲骨文,古老,沧桑,喜欢研究文化的观众只要了解了他,就如老饕闻肉香。而《俄亚纳西人》一片,将东巴文与祭祀、祈雨等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结合起来,则营造了一种古老韵味的意境。
6 d) S4 B* z( b0 ]
- ], s( B' T& w$ p7 ?2 c
' O' h8 ]) f6 `' J4 R5 r1 Q8 J
0 w* W* {$ |% u( V, t( Y     因此,笔者认为:本部纪录片的真正价值在于:引发了人们了解东巴文化的欲望,让东巴文化不至于早早衰退,在保护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而在国际纪录片评比中两次获奖,也不是偶然,总结下来,获奖点有五个:: O" A8 r  ^: n( r
    一、客观真实;' [* e9 ~1 d6 g1 A. W, D! `
    二、画面深刻;
8 r+ m  r; Z  k    三、剪辑精到;# i& y( e3 D: w
    四、颇具哲理7 r7 p3 T# i' e% M5 c, R
    五、保护文化。" h) u3 |' X  c0 n# s; X
    以上观点纯属个见,不对之处或是不足之处,请多指点!
. {- d/ A6 h' a" V: n  F; E        + z7 w. u5 r: M* p1 O$ O) \
$ z6 B7 i% D- O/ D; @" g1 @; ]
累计签到:29 天
连续签到:1 天
沙发
发表于 2012-8-24 16:48 | 只看该作者
俄亚纳西人  完整的优酷版本有吗?
  J1 y( C9 A2 G! n3 m1 _《俄亚纳西人》获得第五届半岛国际纪录片节中片金奖# E$ N: h' q3 {; r; _. s) L- z
   冷凇,27岁,独立纪录片导演。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英国布鲁内尔大学传媒学硕士研究生。创作《悬棺》、《纸殇》、《伴》、《躁动》、《油菜花开》等23部纪录片,获国内各种纪录片奖项9个。其中,《躁动》获2007年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并入围法国飞帕电视节。《油菜花开》入围法国飞帕电视节、半岛国际电影节。出版《中西方电视文化比较研究》、《21世纪电视制作理念》专业书2本,在多本专业刊物上发表纪录片创作方面的文章27篇。
0 V, b3 k, O$ ]! O& g  p; e; Q+ t7 I: c5 w+ ^; |
: B2 d9 y+ h0 I$ p' x6 T* o
《俄亚纳西人》·故事简介:
; m  ~* i0 c6 z: E8 H
$ J5 ]* n4 t3 G   在四川木里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纳西族村落叫“俄亚”,这里的纳西“束”族始终固守着纳西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形式,从生到死。! m! Y3 \' `' q
' `" M! b4 }) d2 a
   纳西年的前后,我参与了包括婚礼、杀年猪、起名礼、烧天香、打跳、印经幡在内的传统活动。得力于大东巴的缘故,我更有幸目睹了俄亚纳西人大量的宗教活动。本片力图从人类学角度,故事化地展示纳西人的生存状态:奇特的婚姻习俗、离奇的葬礼和浓厚的明代古风,宛如一块巨大的社会活化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足球推荐|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足球推荐论坛 ( 粤ICP备13687314号 )

GMT+8, 2025-5-20 20:40 , Processed in 0.80516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 2018 baxi.tv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