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人练没了” 旁人难复制“琳姐”的刻苦
9 |9 |1 d2 | M) P$ p$ Y
, {# i5 ^7 _2 C |! u5 f2 z' y 陈若琳眉头紧锁,默算着记者提出的问题——“在备战奥运期间,除了吃饭和睡觉,包括头脑想着的和实际做的,有多长时间的支配和跳水无关?”半晌之后,恐怕确实搜索不出更多的其他选项,她回答道:“全部和跳水相关。”
9 ]- E' f: K+ g5 d R m t* e* b9 Q$ D- O) D
已在跳台上升格为“琳姐”的陈若琳,坦言这种称呼很是受用,但要知道,“琳姐”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姐”,自然付出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正如“全部时间给跳水”。
7 _$ A- n$ D: d" H l' V3 b' Y' V2 x; D2 q; J0 G" s
关于琳姐刻苦训练的轶事当然有,张雄院长就补充了一则“把人练没了”的故事:“其他人想要达到她的高度,可以,跟她一样练吧,从训练量到内容。然而,到了最后,其他想要效仿她的人,练着练着,就不见了。为什么呢?太累太辛苦。记得在济南备战奥运时,她在11分钟内,连续跳7个动作,次次成功。跳完后,紧接着去加练力量。而跟她一起的一位小姑娘,只跳了一个动作就不跳了——原来下课了,不用跳了。”
" M, W; ~, N, U+ H( M% O) M' ]/ y. L5 |; _
这个梦里都在练跳水的姑娘,这个训练量让旁人难以企及的姑娘,不成功反而奇了!而她当然也非一帆风顺,伤病侵袭的困难期令人煎熬,她依赖着从小养成的极强独立性,选择面对困难,坚持下来。“我纠结过要不要坚持,但后来,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渡过了难关。”陈若琳说。, j1 o2 k* x+ e& G5 |; R+ O
6 s8 f. d; k* O! U& Z) o: N 跳台改跳板? “希望继续跳台,开创自己的时代”
, M2 O/ I) T) }& u2 t
1 A2 l4 ]* B& u8 f “琳姐”的称呼自然也包含了这一层意思——在跳台运动员里,她已是“大姐”,而从经验上说跳台并不适合“超龄女青年”,像她这样的年纪,可以考虑改行攻跳板了。就像当年的跳水公主伏明霞,她不仅在奥运会上问鼎过十米台冠军,更斩获过三米板金牌。4 W4 g c0 I& a3 }6 T1 a6 X4 w
1 q& @/ r; b( U% |: @
“跳板确实练了,但并没有多少时间去攻。接下来备战全运会,还是要以跳台为主。跳板主要作辅助。”陈若琳被问及“转行”问题时谈到了自己的现状。
6 p) m: F* _. O+ L, @* F- }2 L9 Q6 I; U, d& Y1 b+ E
提到自己尊崇的运动员,陈若琳脱口而出“郭姐(郭晶晶)、霞姐(伏明霞)”;提到自己心中“伟大运动员”的标准,她说“自信、不退缩、做好别人的榜样”;那她自己愿意做这样一个“榜样”吗?她说她争取。在她眼里,郭晶晶、伏明霞无疑都是伟大的运动员。
, l* ~% ]' c" l# w8 P( s1 ` f2 j+ J; Y
但成为像伏明霞这样的伟大运动员,不代表要复制她的道路。陈若琳的脑筋之中,有着自己的打算:“其实,我还是希望继续跳台。再坚持四年。我不喜欢走别人走过的路,我要开创属于我自己的时代。”一直平缓的语调,突然坚毅,而在场的记者,也忍不住纷纷鼓掌。张雄适时插话:“我从送她到国家队的‘期待’开始,到北京奥运让我感到‘惊艳’,再到伦敦的令我‘骄傲’,接下来我想看到‘完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那就是中国之最,就是完美!”
! N7 T/ _6 ]4 l4 d6 u5 }
( N+ \1 w8 h# b!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