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足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黄陂论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足球的明治维新》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6:31 | 只看该作者

- k  D0 k) M: a- U: d( K* w+ w) m3 x- V/ j* ~7 Z2 j
阁府提出了相关申请。$ k* g; i0 r! }2 r7 |3 t

% U. n: I# g" J/ [+ L0 u日本足球职业化=产业化公益事业- F( z& d0 O( a
  y: \& _5 O8 i* A: @( P: x0 [
对于公益性法人的这一系列法律规定,意味着一个公益性法人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依法做到产业经营与社会公益兼顾,缺一不可;同时它也意味着,产业经营与社会公益在一个公益法人身上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日本社会的法制框架,为确保公益性法人的公益性质,起到了鼓励、保护和监管的多重作用。8 i! V- m5 y6 _; A" p7 {2 b

! e7 i, H9 ?: P% v这就从根子上理顺了新生的日本职业足球乃至整个日本足球与社会间的关系。或者确切地说,在职业足球问世之前,日本社会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法制社会;J联赛的诞生,不啻是日本成熟社会对一项新的职业,一个新的公益性民间机构的接纳。  ^; _# m( R* h/ q8 t! n) h" Q

% [! v1 y) y- O3 B$ _: U所以,在日本,足球的职业化,远非我们笼统所说的市场化一言可以涵盖。它固然有从事经营的市场化一面,这是其生存需要决定的(是自生自灭还是自强不息,这是一个民间团体必然面对的首要命题),但它更是一个非逐利的、公益性质的概念。
5 ~: B. C( U' H& c7 E0 P  O% Z
) K' p% O$ z2 [- d7 C+ F同样一个“职业化”,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概念之内涵与外延,大相径庭。基于以上解读,我愿意把“职业化时代的日本足球”,或者说“日本职业足球”确切地表述为“一项法制框架下的产业化公益事业”。
7 i4 U+ a0 l3 n) n: r
: D" p/ A/ ?7 @  V2 g( Y3 U在这样的框架下,假球也好黄赌毒也罢,只能是天方夜谭,而公益性目的“振兴与普及足球,健全国民身心”既是职业足球做大做强自身的内驱动力,也是目的指向。
& E% }, V; Y; E6 {' X2 P0 t
5 J6 X* v0 M5 v" L6 v+ R然而说到底,法律只是一个最低层面的约束和驱动,或者说,将自身纳入法制框架,不过是职业足球在日本社会再正常不过的存在方式罢了。0 i( ^8 l% t2 H/ {/ M. k1 |

, O8 \9 w7 E, B/ u以川渊三郎为首的新一代日本足球领军者,从社会层面看,是一个从早稻田大学(川渊三郎、小仓纯二及此时尚是小字辈的冈田武史、原博实)、庆应大学(犬饲基昭、大仁邦弥)等日本赫赫有名的一流学府进入一流日企的国民中的精英;从足球的角度看,是一群从早年(1960年代左右)的大学时代起就喜爱足球,因时代局限不得已栖身于企业的足球人。' {- z( }( L% M' v' v

- f& R" M9 A9 ?0 u正如加藤嘉一所言,日本社会对精英的理解,是“能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要、国家需要相结合的人中精华”,当时代终于呼唤足球以一项崭新的、独立的职业诞生之际,他们自然心无旁骛,前方锁定一个目标:那就是推动足球真正的职业化,健康地、无止境地向前发展,并且最终造福于整个日本社会。
$ `4 e! E; j3 n8 `
0 O" l& B$ Q" g. b) p: t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新生的时代,一群对足球有激情又懂行,经历过日本足球荣辱兴衰的社会精英 尽管老而僵化的一代仍然主宰着日本足球,尽管前方有太多不可知的险阻在等待着他们,但是这一代日本足球人,注定要成就一番不一般的作为。2 B( m& F! z( S

) j$ r; t% _: ~- [) r' M当今枝繁叶茂的日本足球,其树根正是从这里萌生。' B9 R. Q" W# `, Z: S

尚未签到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6: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划时代的J联赛
) r+ s! b' k7 o: Z" N6 e! \% _/ f$ h1 e8 [% M) v

- f9 X8 |7 ?: ]( w  e
$ {% M! w" u1 V+ X从“同好会”,即业余时间娱乐范畴的类似车友会性质的团体,变身具有某种特定事业目的性质的“社团法人”,并以这个新身份承担法律框架内应有的公益责任,接受法律和社会的监督 J联盟成为全然不同于JSL联盟的社会角色。当J联盟和J俱乐部分别以脱离于母企的独立身份 公益性的社团法人和株式会社双双出现在社会上时,意味着日本足球从企业附庸性质的“企业足球”形态,开始向“社会足球”形态的演变。
: _2 E: A% m  \9 ]0 [8 N8 m4 u' O; N1 F8 G5 T3 t* i5 f6 h
JSL球队与地域社会的联姻
' Y1 k+ [! g$ s1 }2 S
7 u; D# U; z  U& j+ ^% R7 y6 d$ W让这种法理层面抽象的变化落实到实际操作面的,正是川渊推出的“地域密着型”理念,具体而言就是“确保与地域居民、自治体和企业的三位一体化”,其中首要的一项就是让新生J俱乐部球队与地域密切结合。J联盟白手起家,没有成员球队,就要吸引迄今为止在日本国内实力水准最高的JSL球队加盟;没有体育场,就要吸引各个地方自治体的体育场。这一招很是厉害,这相当于是把球队从企业财阀手中抢出来,把球队还给当地社会,并且要让两者携手联姻。
/ }+ A! d* [! s( R# Q) t/ ]# i: U9 J. V1 ^6 I
这不啻是一场涉及日本全境的乾坤移挪。10大创始球队的出炉、联姻、搬迁 一路强行突破的川渊遇上了种种困难,同时也见证了一个个日后让他感慨不已的故事。诚然,日本社会既存的“小政府大社会”、“小中央大地方”的行政模式也给足球这样的民间公益性事业留下了诸多发展空间。
/ S3 @8 r  O. {: l6 o, x( ~! ^6 g1 V, \$ [) N3 }
最初,大多数JSL球队对新联赛持观望态度,半信半疑。原因是即便是人气火爆的职棒联赛,除了读卖“巨人”能独善其身,鲜有球队能确保收支平衡,遑论现阶段人气低迷的足球。然而,这样心存犹疑的球队一旦处境微妙将上未上之际,态度却急遽趋向积极。
) G) G% w- E( V  ?* ?, R( Y8 Z. Y8 v) R7 o) I& u% k6 ?
当川渊要求球队队名与企业脱钩时,处于泡沫经济巅峰期的日企对于出钱赞助球队却不能冠名感到不满。“但我还是坚持按照规程办事,原则问题决不妥协,于是有人就开始叫我独裁者”,川渊如此阐述说。
3 R; P. c- P( z$ C" e( s
- v3 c; }; m4 H5 m! i- V; C2 e从地域密着而言,传统足球之乡的爱知县却面临着没有J联赛球队驻扎的空白,这与新联赛的全国性规模不相吻合。为此川渊多方奔走,甚至拜托足协主席长沼健出马游说。最终,爱知县当地名企丰田汽车主动将企业名从球队名中分离,以支持J联赛的理念,这就是后来的名古屋逆戟鲸八队。
/ Z$ L7 A8 {& k! U3 c$ P4 L6 P
. p2 k: ]2 w# |& h- U/ s1 e( c: j位于埼玉县境内的浦和市,最初欲与JSL名门球队、恰好在该县和光市境内活动的本田技研联姻,主教练宫本征胜也对搬迁新址跃跃欲试。但不久本田技研放弃了加盟J联赛的初衷。直到现在,本田技研仍然执著于业余身份,活跃于JFL日本顶级业余联赛。浦和市又试着邀请JSL乙级联赛的NTT关东足球队(现大宫),再次被拒。由于该县境内再无其他既隶属于JSL又拥有大企业背景的足球队,无奈之下,浦和只有找“职业联赛检讨委员会”委员长川渊商量,川渊为其介绍了当时掌管三菱重工足球部的森孝慈。巧的是,森孝慈当时正在三菱重工内部为足球部的职业化奔走呼号。
- a5 u5 u$ q( j  w. H4 O2 L% d/ s% q; L* z2 Q
三菱重工正是JSL时代因拥有杉山隆一而人气绝顶的名门球队。原本它考虑以总部所在的东京作为足球部的活动中心,但J联盟却不认可东京国立竞技场为单一某家俱乐部的主场,而且江户川区田径竞技场也无法为其确保增添观众座席和周边训练场,这样就无法满足J联盟提出的加盟条件,正在急着寻找主场替补候选地。三菱也尝试着辗转与足球部草创初期的活动中心兵库县神户市和神奈川县平冢市交涉,但均无法得到当地政府的协助。* v% _  @. }; C, r7 a6 Y3 L9 a

$ _! s( e" ]9 j4 Z& f) a不难想象,当浦和和三菱乍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双方很快就确立了携手打造一家伟大俱乐部的构想,不久就结出了浦和红宝石这颗果实,而森孝慈本人后来被誉为“浦和之父”。" h- j: J& F% H/ k; d  u

1 _1 u" ^( u& H9 s, i回顾这段经历,川渊后来很是感慨。他说,假如浦和当年与本田技研牵手,如今在J联赛人气绝顶的浦和红宝石或许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m& R7 u3 v6 q7 H9 ~6 A, ?+ X; w

% M- W& L1 V0 _+ |$ a鹿岛的加盟乃川渊激将法所致
  I5 L% r8 G5 O1 o% W8 M) I

尚未签到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6:31 | 只看该作者
9 D+ _: g0 c3 ?/ i

7 r' B1 u& [/ V, q" x) G在住友金属的事业所中,鹿岛制铁所是其核心部门,但鹿岛这座小城及周边区域毫无吸引力,在住友公司内部,员工们也对赴鹿岛上岗敬而远之。担心一座没有活力的城市会导致员工暮气沉沉,工作效率低下,住友金属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让这座小城活跃起来,于是在1990年5月发表了“2000年构想”,核心意思就是“要打造一个为当地社会作贡献的住友金属”。
( x& W: t! t& d' _) @7 l, Z" }7 ]! f0 e: i, g4 O' J$ Q
这样的构想,恰好与J联赛的思路在一个特定时空相遇了。当职业联赛检讨委员会打探各路球队参加意向时,鹿岛喜出望外地举手报名。但在选考过程中,考虑到住友金属之前差强人意的成绩、都市规模太小和仅可容纳5000人的住金鹿岛制铁所多功能运动场(虽然这一规模征战JSL乙级联赛绰绰有余),反对意见占据了多数。
0 C( q- g' j& D
8 F2 I; h# p  H. S5 Y于是川渊激将鹿岛人说,只有0 0001%的可能。除非你们能建设一个符合J联赛标准,可容纳15000名观众并配备有开启式屋项的专用足球场。- U9 I. j3 z: K- J0 m
- m4 f9 V9 [& m8 e
让川渊也始料不及的是,当地知事竹内藤男一声令下,日本国内第一个全座席的足球专用球场在面向鹿岛滩的一个荒地上迅速开工。这个球场历经两年于1993年3月竣工,被命名为“茨城县立鹿岛足球场”,后来稍经修缮还成为日韩世界杯日本10大赛场之一。1991年10月,当地5个自治体和43家企业出资成立了株式会社“鹿岛鹿角FC”。
8 [, F$ Y' t& V4 X% l* z  k" ?7 L/ y; ~3 J+ Z7 W/ R
令人担心的战力问题则得到了本田技研球队上下的支持。主教练宫本征胜和黑崎比差支、长谷部祥之、本田泰人等纷纷加盟。当这支几乎是从头打造的新生俱乐部问鼎J联赛首个半程赛(2005年之前J联赛分上下半程,年底对决总冠军)冠军之际,鹿岛人的执著让川渊深觉震撼。
- u- {4 C" P: \6 K
- L# k) k! i7 @8 u# I! Q有意思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落选者与入选者也在不经意间预埋下恩怨情仇。J联赛10支创始俱乐部中,8支来自JSL昔日豪门,鹿岛从球场到球队几乎都是从头打造,更特别的是清水鼓动。其前身是纯粹的社会人俱乐部,没有企业背景,是深受球迷支持的市民型俱乐部。但它的入选却激起了静冈县一支既存的JSL豪门球队雅马哈发动机的不满。. T6 V1 ^+ L# G( ?1 F
' S2 }( g. P( ]7 H8 s% B9 M5 _
在J联赛开幕前一年的1991 1992赛季,12支JSL甲级球队中有8家加入了J联赛。报了名却不幸落选的是两家:获得第三的雅马哈(现磐田喜悦)和第九的日立制作所(现柏太阳神)。磐田被新来乍到的清水捷足先登,两队球迷间埋下了怨结,催生了后来这个足球之乡著名的“静冈德比”。2 y3 O/ U. {. P- Y8 z
. V7 I# g6 O' J! y
获得第四的东芝(现札幌冈萨多)和第十的本田技研当时都无意加盟。札幌后来很快转换了方针,而本田技研直到今天还兢兢业业、乐此不疲地战斗在JFL日本业余顶级联赛,在J联赛加盟热一波波来袭中矢志无改。- h( Q1 R2 D3 Q3 y& R- V
# z5 U5 h8 X1 S0 Y" S5 i! w) }5 ^7 U
值得指出的是,川渊之所以要求企业球队与各地体育场联姻,是因为在日本,这些体育场归属当地自治体所有,属于公共资产。这样,通过改变球队与所属主场的关系,球队与企业的关系不再是完全依附,而是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Y+ d1 j# t1 v0 q* c
: z0 g5 K$ X# ?+ }
在日本,如果一支俱乐部从事的是公益事业,按照日本《地方自治法》,经地方议会通过,当地公共设施就可指定由该俱乐部进行管理;管理期间的门票等各项经营收益,年底经核符合公益性质的允许指定管理者纳为合法收入。
# v8 \0 ~5 K/ k/ l7 u2 v
* B' Q) \7 H; Y) H* {* J% ^在这场变革中,在J联盟倡导的以“地域密着型”为代表的三位一体理念和时代因素共同作用下,最初几乎百分百由企业出资的J职业俱乐部,其股东构成也将慢慢发生演变。这中间必然存在过渡期。后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被母企放逐的J球队或积极或被动尝试从企业足球转型社会足球,多数球队成功转身。
6 G2 B) b/ V" o5 }: h
& x8 ^" u1 O# ?! l6 V; r7 @4 v这样,以日本职业足球起步为契机,曾经的企业足球从法理和实际两个层面双双朝社会足球演变。
8 i9 K( ~- S' A7 {2 j5 K' Z8 J" J! x# g: {/ q9 i0 a; D# ~' o
以川渊三郎为首的J联盟积极主导并推动的日本足球职业化变革所瞄准的方向,正是在欧洲社会大量存在" l: M% v) L( v) L2 h

尚未签到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6:31 | 只看该作者

5 X0 Q  p) v9 y8 j$ z" I$ S: z4 z2 z, n: L
而在日本是作为职业化改革的理想彼岸存在的社会足球形态。社会足球慢慢开始成为继学校足球和企业足球之后的第三个足球场所,在未来日本足球乃至整个日本体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个转变看起来是一小步,却是日本足球发展的一大步。) h# k3 d& f- p) k1 A+ L

: t: o& O* V1 S) q* e4 B磨刀霍霍向国足" p$ i2 ]' T" b/ t' S& D' e1 i

, h5 n1 m8 w9 r在川渊为创建J联赛奔走四方之际,1991年2月,长沼健邀请川渊担任国足技术委员长,川渊再次回到了国足主管岗位。表面上看,国足是由于面临瓶颈而不得不召唤川渊加盟变革,但川渊暗中抱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实现国足主教练职业化,并且引进洋帅。0 y- b' k/ G0 L: \) E
0 p* Y4 d, [# Q/ s1 X  T- ?7 k( Y
川渊事后回忆说:“他们只给了我一句话。只要能帮助日本足球进步,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无须拘泥。这坚定了我果敢付诸变革的决心。”1 `  G* P  s5 M6 s% {2 k/ r
  k: D2 }; v- }8 b
这是日本足协的初次尝试。历史上日本足协从未正式招聘过国足主帅,看中了某人,只要向所属球队所在的企业低个头拜托一下,企业就会将人派遣到足协协助工作,与分派到下属企业并无二致。而因为其工资从企业领取,不论国足成绩如何,足协都很难张口辞人。
  C- V1 z; z- h( u/ v
5 Y9 f. \  e, f8 W川渊继续强行突破,这一次是直接找德高望重的国足主帅横山谦三开刀。' {, g& n6 G& C; Q

( G$ i0 A( q0 X9 p+ a1 w  k6 f契机出现在与国足队员一起在食堂用餐的时候。拉莫斯和三浦知良前来交涉,说是职业球员有胜利报酬,而学生和业余球员却分文不取,有失公允,应该给他们也发胜利报酬。事实印证了川渊一直以来的判断:“要率领这样一批具有职业意识的球员,如果教练继续是业余的,谈何容易。一天不改变这种现状,日本足球就无法根植职业意识。”' R% R$ ]. \8 T! c/ {- x# o

! `% c2 `9 r; e. T( r职业联赛诞生,国家队自然要聘请职业教练。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引进洋帅。
  w6 S$ Q: ^% C% u! b
4 r1 F- V) L5 c9 M$ n. {& [1 ^先斩后奏,顾不上向长沼报告,川渊立即着手调研,但当时日本足协与各国足协并无沟通管道,信息不畅。加上资金不足,川渊决定在国内寻觅熟谙日本足球的外籍教练。经多方了解,荷兰人汉斯·奥夫特的名字浮上台面。
7 g+ B. }6 `; Q8 Z5 m6 B* R/ o* E" ?$ T2 E" |4 B. Q
川渊曾听杉山隆一夸过奥夫特,说他曾率领雅马哈夺得1983年天皇杯;另一名强化委员今西和男也曾在川渊面前称赞这名荷兰人执教马自达的手腕如何了得。在筹备J联赛、巡回考察欧洲各国联赛期间,川渊亲自与奥夫特会面,当场一锤定音。
! @( D( {( e3 d+ c: M+ ]
0 \, T" @* I+ C' i1 l0 i2 v! q而川渊执著于聘请洋帅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在于驾驭拉莫斯。川渊如此评价拉莫斯:“(他是)很优秀的一名球员,但偶尔也会对球队有负面作用,这时主教练就必须敢于毅然弃用。这样的决断,当时的日本本土教练敢不敢去做,是一个疑问。在法国,教练可以不必顾虑弃用坎通纳。而如果日本本土教练弃用拉莫斯,一旦招来舆论批评就会招架不住,换作洋帅就容易泰然处之。”# t( r$ `& P5 s

1 R9 A) S) ^7 l4 r* F2 Q! k* t$ ^川渊的决断是明智的。后来拉莫斯果然向八卦周刊曝料,抱怨欧洲教练如何如何,奥夫特一笑了之。顺利渡过这一关,日本国家队在1992年戴拿斯杯上拿到了冠军,直至“多哈悲剧”。
$ j+ K, Y  P  B: a( a+ J
4 a3 @$ T  K( q9 t$ [一个时代若想往前推动,总需要一个英雄人物的横空出世。而他必须敢于担当,敢想敢为。从这一意义而言,日本足球是幸运的,因为它在对的时候遇上了对的人。( o. m4 I, p" e6 n

' }& I! n1 P. T* T“日本的孩子们,什么时候能够享有像欧洲社会这样健全良好的体育环境?”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
* ^' Q; {( r- ~; X# G: N9 K4 Q9 g4 Y7 ^( f
应该看到,川渊推动的日本足球职业化变革是全方位的,涵盖全部足球人,并且从职业联赛辐射到国家队,没有死角;掌舵者勇于亲力亲为,并且作为毕生事业经营奋斗。* F) ?; ^9 M% I/ ]% z

* \5 _  N( K0 Z; D) r/ f还应该看到,这个变革并非简单的一拍脑袋抑或任何人振臂一呼的结果,它应时代潮流而生,迎合了时代的需求,因而具备了成功的基础;这也不是鹦鹉学舌的“为职业化而职业化”,而是为足球计,为国民众生特别是为承载未来的青少年计。在它最初的设计理念里就将青少年、球迷群体纳入制度设计。社会凝聚力成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足球不再是无水之源、岭上之花,摆脱了曲高和寡、自娱自乐的尴尬。; I" o  [4 L; j+ z4 T9 x

  N  ]2 k$ M6 T( a. p2 w然而,这些还不是川渊突破的全部。
+ X+ K& f2 ~9 y

尚未签到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6:32 | 只看该作者
5 k: D" _. [" W( |% w6 m

; H* f% W) N) l7 H历史将作证,为了这个最初充满激情的理念,未来他是如何步步深化、完善并脚踏实地地推动这个理念的。历史也将证明,他提出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地域密着型理念是何其伟大和智慧。
6 Q* n- b3 h" q! e
. Z# D; H. j, ^- C1 E$ K随着1991年11月社团法人日本职业足球联盟的正式成立,JSL在1992年3月29日迎来了收官之战。而此前3月22日JSL最后一个赛季的读卖俱乐部与日产汽车的黄金对决,国立霞丘田径竞技场被6万名日本球迷挤得水泄不通。曾经的日本全国最高规格的社会人联赛 JSL联赛以“发展性消亡”的形式宣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日本职业足球联赛”(J联赛)及发展为其下层联赛的“日本足球联赛”(JFL)。
! [2 ^3 i4 G* Y0 K5 x- B6 W
$ b- a- x9 V: d+ n: F1993年5月15日,J联赛开幕日。前一夜的骤雨已完全停歇。川崎绿茵对横滨水手的6万张门票中,提前发售的4万张被78万6千名球迷蜂拥竞购。“冗长的发言纯属浪费。”开幕仪式上,川渊给自己限定的致辞时间只有短短30秒。, D2 Z# u$ V& y* g% o
1 {% J0 v$ ^0 j' F% h" g) s9 @
“在热爱运动的球迷朋友们的支持下,J联赛将自今天,从这里,朝伟大的梦想迈出第一步。”寥寥数语,却包含着他在日本全境打造植根地域文化的综合性体育俱乐部的夙愿。
6 P) G4 k( Z) }1 B
7 S9 M0 k% }$ a9 `& b6 k2 dJ联赛就这样应运而生,而变革者的突破,却远无止境。
+ r. k4 B1 \; L, W5 P4 K) L. n/ M0 R$ n

尚未签到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6:32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多哈悲剧”3 R& O7 `' Z# h4 ?& ^4 l6 Y" [
/ N  F' A% t, R4 P& t6 D& ?

# p# i6 |, q. f2 f6 S2 e8 O: [' D/ _; Y4 n5 J% e: |* p! d
J联赛旋风席卷日本列岛。日本足球人开始信心满满地冲击1994年美国世界杯,一切似乎顺风满帆。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在卡塔尔的多哈,无数日本人将见证极具冲击性的一幕,那就是日本足球史上著名的“多哈悲剧”。
8 V. |  v+ }  H3 \( u
# g; ^/ ^. r4 h8 q% i6 x东京电视台解说嘉宾釜本邦茂、森孝慈惊呆了。
# `6 W% \! X% d2 ]. P2 k
/ I) u7 c2 D+ c% qNHK电视台解说嘉宾,当时还是寂寂无名小字辈的冈田武史哽咽无语。
  x* H4 V" y$ w+ K" A% w/ s
  T9 y9 l9 K( f4 a" j! l: P- N演播室里,场上队长柱谷哲二的哥哥柱谷幸一更是不顾镜头,当着全国球迷抱头痛哭。$ V$ P, b7 o% N3 ?( K
) g- F8 ~4 F9 o/ x. z
还有10秒。
1 \4 J. x5 a; I. Y5 ^" `2 c) H6 ?# x) |/ u7 O1 y  Z' d- V
还有10秒,日本队就将以2比1力克伊拉克,击退紧追不舍的韩国队拿到1994年美国世界杯入场券。还有10秒,他们就将为日本足球70年的历史平添全新一页,获得飞跃的契机。还有10秒9 t/ F* u" [, ^8 x; ]

# e+ r$ h  I3 |* X' x: @+ ?3 G然而一刹那间,阿尔阿里体育场内在兴奋中声嘶力竭的日本球迷惊呆了。电视机前数千万日本国民、日本队队员乃至主帅奥夫特,亦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9 {5 X. d3 c& i+ X' i% R* p7 G+ o/ j; w  u' ?" X" x3 [! D, N! d! n
下半时第45分钟,伊拉克队获得一记右角球。三两下短传后送到日本队球门前的皮球,在接下来的一瞬,飞入了日本队的网窝。“不会吧?”“是边网,或者是犯规吧?”然而主裁的手,却无情地指向中圈。
) r8 Q5 `; @% {* I" H; E9 [1 b( J" z! z7 c3 M: r
仅仅10秒之间,日本足球的梦想宣告终结。+ B! H# s6 J0 |% n  n4 i

  e) ?1 ?4 S, c( d# h从结果来看,这不过是日本足球几十年历史的翻版,日本足球再一次倒在挑战世界杯之路上。然而,汉斯·奥夫特麾下的日本国足所给予日本足球的,绝非单单“失利”两字可以简单涵盖。6 l/ Q" ~- Y) F' u

# H% N2 x" X: R* S4 [# F奥夫特虽然未能实现点睛之笔,却给日本国足缔造了未来20年飞跃的根基。他与三浦知良、柱谷哲二、高木琢也、拉莫斯等队员的努力在日本足球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而这场与世界杯擦肩而过的悲剧对众多日本球迷而言,是第一次身临其境、摄人心魄的震撼。国足的魅力,催生了日本国足的原始拥趸。- J/ ]- O5 z) ~

* \3 e* L/ h1 Z$ N( S0 p彻底打破恐韩!8 Z! F$ Y) g5 u: g- C/ |

/ P( U2 s/ m: o  d  T1993年是日本足球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年。5月15日J职业足球联赛开幕,将足球一举推向主流体育地位。川崎绿茵和横滨水手开幕战直播之热,足已将此前只记得高中足球锦标赛和AC米兰“荷兰三剑客”的日本球迷牢牢吸引到电视机跟前。而“地域密着型”理念演绎出的乡土情、家国梦,更是令J联赛在球迷和球员中的向心力强大如漩涡。如今被尊为“日本足球皇帝”的三浦知良,正是在这股J联赛潮流中从巴西回国。
& F  E2 f* R/ p3 I- m" {9 k+ w- N1 p" w; S, O. b
此前10年,日本的少年足球人口就开始赶超棒球,金字塔底持续扩大。如此,对于日本足球来说,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重建日本国家队。早在筹备J联赛的1991年,日本足协就拟定了1993年世界杯预选赛和J联赛开幕的赛程。进军世界杯不仅是日本足球界多年的夙愿,同时也被视为助推J联赛成功的重要手段。
, d& h, [' w4 C' }% v; O' [7 }: p2 ?7 f5 I. n# Z+ ?- Y$ J+ s
要突破预选赛,应该选谁作为日本国足主帅?他正是日本足协选定的,在雅马哈队有过短暂指导经历、在马自达队有过教练和主教练双重经历的荷兰人汉斯·奥夫特。
; W. o/ I" c5 i, q& D0 ^
2 {8 a; Z3 V+ H, J2 g1992年4月,奥夫特出任日本国足主帅。1982年在雅马哈发动机队,1987 1988年在马自达队有过执教经历的他已是半个日本通。5月麟麒杯两战中完成首秀,7月进入荷兰拉练,8月就在北京举行的戴拿斯杯(后为东亚足球赛)中战果初现:击败韩国、中国和朝鲜,斩获桂冠;11月,奥夫特在日本的家门口率领球国足问鼎广岛亚洲杯 这是近20年来,此前每每冲击亚洲都铩羽而归的日本队第一次站上亚洲巅峰。
% r) |& u# _+ l9 z
/ V2 E; i: L- h* ]3 t然而,在美国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一阶段中势如破竹的日本队,到了10月的卡塔尔六强赛,却突然感受到一种莫名压力。正如奥夫特所言,“这种压力,犹如肩负40公斤重的重物”。所幸球星的作用在关键时刻显现。对战朝鲜时,三浦知良独进两球并为中山雅史送上一记恰到好处的妙传。
# g7 @4 Q0 m: l  y6 _; B$ T% U# n, {% t' J( t0 l( L& Z
六强赛的高潮在接下来的日韩大战中达到了顶峰。在永远的对手韩国队面前,日本人展示了绝对实力。奥夫特在一年半时间内倾尽心血传' h5 |. j' \* c( X! J

尚未签到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6:32 | 只看该作者

0 R: {  j* X# [$ p
7 [9 A  W7 P) ]" r! W授的全队整体战术,被全体11名队员在90分钟时间内表现得淋漓尽致。0 U7 H# y3 N- {" \
: s: D$ I( D$ p' n" y3 ^$ ]" h
看上去,似乎所有压力已烟消云散。; b) g! E, Y$ a  q4 Q

8 K" s' p0 s) F0 |; a2 h$ a在奥夫特入主之前,日韩数十年交锋,日本人完全不是韩国的对手,每每谈“韩”色变。对当时日本足球而言,冲出亚洲首先就意味着要先过韩国的“鬼门关”。奥夫特的来临,让日本足球彻底摆脱了恐韩。
# g" Z& h; p/ I# h
- Y# f( t  ^; h$ @武器正是整体战术和体能训练。
) Q8 [' s( X6 l3 Z+ |* U# R: R! S. h& A" r% m# j6 i
奥夫特告诉他的日本队员们,整体战术能够帮助他们战胜体能强大的对手。但与此同时,他也毫不放松对队员体能训练的要求。每当有队员有所懈怠,他就说:“记住,你的对手正练得比你起劲!”
$ j7 d! c5 s: y% C7 Y4 V1 q  Q( z, U  V7 [, Z6 I! c* m6 h
慢慢找到了感觉和自信的日本队在1992年第二届戴拿斯杯首战0比0逼平韩国,虽然不再输球,但还不能完全抹去多年的恐韩心结。此后日本队战胜中国和朝鲜,在决赛中再度迎头撞上韩国。此时,平时敦厚温和的主帅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 {; Y" q  B1 ~' l5 f/ }; n
2 o1 t# J, C; a& Q6 Y那是一个雨天。奥夫特手里拿着韩国队队员名单走进更衣室,突然,他将手中的名单揉成一团,狠狠地掷到地上,“忘记过去吧!你们的敌手不是韩国,而是你们自身。相信自己,去做你们一直以来所做的,去做你们应该做的,就一定能够胜利!”
. f# x, p0 _) q* ~7 ]
0 |2 |; [6 E0 V+ m/ h主帅肢体语言的鞭策震撼了全体队员,激起他们强烈的斗志。比赛中韩国队先拔头筹,日本队顽强扳回。经过120分钟鏖战,日本队最终利用点球大战战胜了韩国。这是日本队第一次夺得国际比赛冠军。以往日本队与韩国队打比赛,最后疲惫不堪的是日本,但这一次韩国人却先出现了腿部抽筋。
8 [* e' g' v1 f! O' X( t6 ^# x6 \* K8 e2 v$ N0 L! q( m
在历时多年的恐韩阴影下,日本人丧失了一种叫做“Mentality”(心智、智力、意识之意)的东西,以至于常常在技战术占优、漂亮的中场渗透局面下,屡屡踢出让人“看不懂”的结果。
5 x% t6 d# U  [% S3 ~4 a, l4 `
! ~% [7 L3 L; h$ Y% W" I但是足球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日本人终于从亲身经历中领悟到,全队整体战术能够战胜体能强大的对手。
* Y0 G: o) q% A0 J+ j; g# I: p5 g. O0 t) A/ l; a6 N: I
胜利是最好的良药。曾经的死结,在经历亚洲巅峰级别的一战后彻底解开。日本队凭借这场戴拿斯杯决赛的胜利,从此奇迹般地蜕变,彻底走出恐韩的怪圈。% k  P4 P; }9 s8 T8 m5 o. z6 c

# m8 }- H  S8 J而奥夫特留给日本的这一“财富”,直到今天仍然让国足享用不尽。当年的队长柱谷哲二在2011年卡塔尔亚洲杯半决赛,日本队赢得日韩激战之后不胜感慨:“没有奥夫特,或许日本足球直到今天还笼罩在韩国的阴影下。”
! l* r' e1 N! m% I' G
# @& w8 d. _6 B  ~: t3 O, [9 ?7 D走出恐韩阴影的日本队此后一举问鼎1992年广岛亚洲杯冠军,第一次站上亚洲巅峰。正是在这一刻,日本队悄然变身为亚洲强队。
& Y- W' ~% V+ b9 N
0 m2 l# }" d' ^; }  M这样一支日本队,足以代表亚洲,走向世界。" c9 B2 }5 Z5 D% f: _5 y* J
$ {9 V* w( ^2 E' \' t
三浦知良激活国足! Q) }4 F7 C; Y! ^) S
8 }- v* g9 e7 Z$ V5 |' p
此时的三浦知良有如神助,在J联赛开幕之年的8月戴拿斯杯、9月J联赛纳维斯科杯以及11月亚洲杯等比赛中频频进球,并连夺三个赛会最佳。他开始被人与日本史上不可逾越的射手釜本邦茂相提并论。5 ^3 `! u5 f9 L1 m4 c7 n7 H: U
3 `- H! H! b8 T$ d) g" g
三浦知良的活跃也恰与日本国足的势如破竹两厢呼应。时任J联赛主席兼足协国足强化委员长的川渊三郎如是评价:“戴拿斯杯使他成长,随后一鼓作气拿下亚洲杯,而这使他更上了一个台阶。”4 G& }4 q" X+ h' Z
8 y: ^4 w4 }& k1 p
至此,日本足球自1985年墨西哥世界杯预选赛以来,再次与世界舞台遥相两望。与此同时,一度遭遇冷遇的日本国足的地位也开始急遽回升,引领风气之先的又是三浦知良,“我的梦想是身披国家队战袍出征世界杯”。
5 O- y5 S& T  c9 H# l. j7 r$ y6 b# B( |
随着三浦知良在国家队地位日隆,这一意识自然也传播到其他队员身上。当国足再一次乍见世界杯曙光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支持足球。时隔多年诞生的又一项职业运动,令传媒趋之若鹜,足球话题源源不断涌向社会,到了1993年10月的纳维斯科杯半决赛,观众进场人数大幅攀升。6 b( P4 }! v4 l2 B# A0 |* R

( M' S: N- P" C0 ~$ o, t从某种意义而言,J联赛在所谓的“泡沫经济”崩溃之前出炉,日本足球的职业化突飞猛进后泡沫方始崩溃,对日本足球不啻是幸事。泡沫经济崩溃前的日本,经济高度成长,企业竞相冠名J联赛,不惜一7 Y6 ?' U/ D+ O1 ]0 E; j- a: N

尚未签到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6:33 | 只看该作者
6 B- M2 w. N$ u* G/ b
7 n. i: g* g2 `* l2 _9 u
掷千金;而在泡沫崩溃之后,企业为求产品销路,又蜂涌杀向J球队球衣及相关纪念品。这一切经由媒体关注与参与,进一步点燃了足球热。
. L, ]  B' ~( y) h  }/ E) B, n* S& u7 i* N) T
在媒体的喧嚣中,三浦知良永远是话题的中心。当他的各项合约金突破1亿日元大关时,体育范畴之外的大众杂志加入了热炒;当他与《JJ》杂志封面女郎设乐理佐子订婚时,女性时尚类杂志亦卷入这一潮流之中;即便在贵乃花与宫泽理惠轰轰烈烈的离合剧中,他亦频频以男主角兄长的身份亮相媒体。三浦知良日渐成为如雷贯耳的大牌。
$ q. W' Z0 v* k# h
0 w/ }" Z5 c% P0 X/ ]  ^职业化带来了许许多多:球员的意识改变了,联赛的水准提升了,世界不再遥远了,日本国足的荣耀复苏了,足球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急遽攀升 一切似乎天衣无缝。在这整个过程中,这一代日本国足,特别是三浦知良,这个职业生涯的成长期恰与日本足球职业化重合的时代宠儿,见证了这一切,也成为这一切的起爆器。
& Z. y4 B3 C  @$ w+ I* q) I' f4 Z) Y. s$ k7 {7 e5 O; T3 A
然而,六强赛最后一场对阵伊拉克,日本队再一次莫名地压力附体。如果说前面数场比赛,日本队是以“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心态发起挑战的话,那么遭遇伊拉克,这种心理优势已然逆转。上半时,日本队抓住唯一一次破门机会,以1比0领先。
7 \( A: z/ C6 p" c/ Y! i. M; q# I& F3 l( v8 b/ e, d
下半时,事态进一步恶化。日本队控球不尽如人意,三浦知良和拉莫斯不见身影,被伊拉克队波状进攻所压倒。下半时第9分,比分变成1比1。
% g) T2 P- ^5 q; I8 Q% a& _
2 a* C0 a( P0 G% P2 V$ N接下来的10多分钟,是日本队在六强赛中最为艰苦的时间段。伊拉克队持续以角球威胁日本队大门,门前险象环生。8 F* h$ V9 m9 F2 e8 q* h

3 D- q% U$ w+ o4 [第21分钟,日本队终于得到喘息之机。拉莫斯断球,与三浦知良做二过一突破,越位。3分钟后,胜矢寿延一记漂亮的断球,经三浦和拉莫斯摆渡,中山雅史一锤定音,2比1!日本队士气大振,美国世界杯近在咫尺。3 R/ W/ }! G* u1 \5 V& ^% D! J

' N: }3 H7 _# v" Q# O  q, K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最后还有无比残酷的10秒钟,等待着这群日本武士。
: U0 C* ^$ c0 o! n/ |
6 ]. }# m- [1 q9 N" U奥夫特引进现代世界标准: b2 [. W6 x8 d2 a7 b  t8 z

5 W" V3 m1 x1 C$ F以成王败寇定论奥夫特,未免流于肤浅。必须看到,正是奥夫特的到来为远在地球一隅的日本引进了真正的世界足球标准。
) f- A, V% x2 `1 h2 O* U/ \5 P& g" W
从上任的第一天起,他用得最多的是“Compact”(密集)、“Triangle”(三叉戟)这些日本人还很陌生的专业术语,悉心地为日本队打造全队整体战术:后卫线压上,挤压中场,在中场断球并转入进攻。这是奥夫特的祖国荷兰在1974年联邦德国世界杯上所展示的一种全攻全守型打法,日本足球人在这届世界杯上已经见识并理解这种通往现代足球的荷兰式打法,但是受限于支撑这一战术的根本 球员个体水准的落后,无力引为己用。
: @3 _( R$ E# J( k+ S5 R
; a; ?7 K$ P% W$ [3 }7 {“Middle Filter”(防守型中场)也是奥夫特带进日本的新名词。曾几何时,由于对全攻全守一知半解,“All Rounder”(万能型)一词悄然取代了“Total Football”(全攻全守)横行于偏处远东一隅的日本,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人已然模糊了何为“Possition”(位置)。奥夫特引进的新名词让日本明确了现代足球中的“位置”概念。4 U8 J9 c! \% r0 O$ Y( g# d
) r9 Y% Z: L/ K! u9 E  ]
全攻全守也意味着体能强化已成为现代足球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奥夫特积极监督队员,并亲自考核队员的个人能力,指导其如何与其他队员完美组合。- e( s5 M7 R8 x  ]8 v. V: U; T* J

6 K% ?* r2 J4 Q( `5 l0 s奥夫特在强调整体战术的同时也看重球星的个人作用。为了激活擅长盘带、喜欢在边路活动的三浦知良的射门能力,他明确表示期待三浦成为一名能进球的前锋;他让高大射手高木琢也练就了头槌绝活。他让队员们认知自身优势,指导他们如何与队友配合。通过国家队的示范作用,奥夫特向全体日本足球人昭示,“即便在流行全攻全守的现代足球,球员个体也应该明确各自分工,并拥有与自身位置相吻的特点”。
* i& c9 @' _' @1 h  Y
+ i" }( ~* p7 B6 W9 x, W$ C这是奥夫特对日本足球最大的贡献。& H& u$ L3 t; P% x2 ^
8 b. w1 v9 j7 _# {
那个时候的记者会,也常常是奥夫特的现代足球讲堂。他总是事无巨细地一一作答。毕竟,其时并无多少资金实力的日本足协肯出大价钱聘请6 C% X5 r8 P$ \% E6 K" E

尚未签到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6:33 | 只看该作者

5 F' V8 M3 ]& c# _, s) l- p- S4 O1 D1 C4 i9 h5 `! w
他,在身为世界级专业教练的他看来是了不起的勇气,帮助日本努力理解世界足球乃是自身职责所在。
. c. r& l" p5 z8 }3 y9 z! s+ k8 ^: ]9 d6 c! p4 Y4 o( t; c7 j9 w
球迷爱日本队,以之为荣,衷心爱戴
' m% P3 c. G9 ?: N9 `* @
9 _( a& \( _7 g7 H7 C+ M0 \3 t$ _这届世界杯预选赛,日本球迷的声援狂热而多彩,时时跃居媒体焦点话题。日本国足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催生了新一代球迷并很快汇聚成巨大“粉丝团”,这也是日本国足拥趸的原始积累。一支国足,其实从来也不必担心缺少球迷,他们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一族,只是之前国足数十年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让球迷无奈地与国足离心离德。
9 n+ ], F+ c' C9 j) {" v+ a7 d
9 f& J2 l0 M& Z' i/ C% y, g3 a# D6 k3 ]4 u这时的日本球迷已经通过电视等媒体欣赏了多届世界杯,对于欧洲、南美等顶级俱乐部的打法如数家珍。他们并非因为是同为日本人就盲目崇拜国足,而是因国足激动人心的攻势打法而认可它,以之为荣并由衷的喜爱。日本球迷用“OFTO JAPAN”的爱称称呼这支国家队,从此“主帅名+JAPAN”的形式成为历届国家队的标签,“ZICO JAPAN”、“OSIM JAPAN”等代代流传下来。
1 L5 |: K- I# f5 P  H6 I3 ]
: N0 B2 e2 n- Y: l奥夫特军团不止拥有拉莫斯、三浦知良等个性派球星,11名队员全部都参与整体战术,富于变化的攻势打法,激活了拉莫斯和三浦的强烈个性。除了打伊拉克,在其他4场比赛中,日本队都打出了积极的攻势足球。这在当时以“萨基米兰”为主导的世界足球界亦属罕见。奥夫特军团已经造就了未来日本足球的些许雏形。
, f3 r6 I- a: Q4 U3 V7 ~4 H# w, i0 q6 L$ a& Q4 [
而且,由于国足在1992年首夺20年来第一个亚洲杯冠军,在美国世界杯亚洲区第一阶段小组赛上势如破竹都发生在J联赛开幕之前,国足催生的新球迷随着J联赛的开幕散布到了各支J联赛球队。: X- }; }- f& C! D- z+ a9 k; k

( N* g  D7 F1 s$ {* y4 w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球迷与其说是J联赛球迷的集合体,不如说是日本国足遍布于J联赛各球队的拥趸。由此可以进一步理解J联赛开幕之初的所谓“足球热”,一方面是因为“地域密着型”和“可直通一线队的J联赛梯次体系”等J联赛的理念受到人们的欢迎,另一方面也归功于打出了成绩的国足天然而强大的号召力。这也与20世纪60年代JSL联赛到来之际的“第一次足球热”有共通之处,是联赛与国足辉煌交互激荡的产物。7 a  a0 q: ^- A/ `

8 Z  a: l9 r- ]' H; K10年后,当日本迎来2002年日韩世界杯之际,还是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那位报道了日本队的《纽约时报》记者布莱安,对日本足球的一个独特现象百思不得其解:“日本足球热为何最终能够成就国家队的强大?同为亚洲国家,譬如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支英格兰业余球队的印度之旅曾经吸引了10万名印度球迷到场观战,但这股潮流却未能让印度国足变得强大。而日本却为何做到了?”5 K6 z" Y0 }; s) M) c+ \
/ S; z# X  T) k2 R( N
日本现代足球整体战术风格的原点
( Q# l0 ?8 W9 T; @! e+ T% _$ {2 x- L& t6 B' c8 ]  a, X. H# d
所谓国家队,于一国之足球而言,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单单“一支球队”。一支国家队的风格或打法,往往会成为这个国家所有足球队的指标,引领着这个国家足球的大方向。这在亚洲及非洲的足球后进国家尤为显著,日本也不例外。) o# I& K+ J  B# i
1 K& ~- [4 H: n; O8 e; u
日本足球在JSL时代已然确定了巴西流技术风格,这让许多来到日本的教练都感到惊讶。到1993年“多哈悲剧”前夕,呼吁“确立日本足球战术风格”的声音在日本国内不绝于耳。既然英格兰有英格兰的打法,德国、法国、巴西、阿根廷亦各有风格,那么日本足球也需要建立自己的模式。于是日本足球先驱者们,师从德国者有之,寻宝巴西者有之;数年前还有人以波兰足球为蓝本,转眼又开始崇尚荷兰式打法。4 e: f2 n2 o+ S/ F7 F

: |1 ~  Y- a; g7 p6 U# o* y4 j5 |4 C但是到了J联赛诞生的1993年,类似的争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并非是由于所谓的“日本足球风格”已然建立的缘故,而是每个人、每支球队都在各自摸索。
1 Z# l9 F( x: d; v3 @8 R+ A; ]
2 o5 y1 g. Z: D1 B# z历史上日本足球曾经一度出现过类似指针式的战术风格,那是在1985年,森孝慈担任日本国足主帅出征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这支国足以加藤久的整体防守为基石,糅以木村和司、水沼贵史无与伦比的进攻配合,魅力四射。然而在东区四强赛最
* f- y7 ~* O0 p( L0 S" ~* e1 h7 z

尚未签到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6:33 | 只看该作者
9 o" ?+ w3 G, r9 N1 Y6 ^4 s
$ ]1 M" J# @, c" D0 a" a7 W( [5 ]
后的决赛中不敌韩国队之后,这一方针出现了180度大转弯。& \, t. A0 @/ l  _, Q
6 H- C% T* O: j  j
接过森孝慈衣钵的石井义信极为重视防守,并险些带领日本队打入1988年汉城奥运会,然而这种打法终究不招球迷的待见。* [$ l: v/ ~  a  |( [1 o
$ P2 T4 d2 A% S! V. A  z& o+ x
然而,奥夫特却给日本足球引进了最为缺乏的战术训练,第一次令人看到了确立日本足球打法的希望。这是一种以良好的技术为基石,11人在明确位置的前提下参与全攻全守的正统式打法。这种打法吸引了全日本众多球队的关注,包括J联赛球队。奥夫特一手缔造的国足风格,不仅带来了多场胜绩和两大桂冠,更重要的是,突破了长期以来阻碍日本足球发展的所谓“战术能力不足”的弊病。
6 J# L4 F. z& G( H
0 T. C% [* K2 n9 U+ h# P/ r8 ~- J此后20年的时间证明,奥夫特引进日本的“全队整体战术”已成为迄今为止四度打入世界杯的日本足球最为鲜明的风格之一。从这一意义而言,“多哈悲剧”及1993年亚洲区六强赛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正如亚洲及许多欧洲足球专家所公认的那样,日本是六支亚洲球队中唯一有希望力拼世界列强的球队。假如这一次出线,并在来年的美国世界杯证明这一点,那么所谓的“日本足球风格”也许会更早地确立。
. A+ `# x4 l* ]) }/ v
, E* t, l# [3 n3 w7 C5 V将球员培养交给俱乐部是纯理想
1 m% h& H4 x- I% P
* R: A- W, S. l# j" j败军之将,自然应该主动请辞。对于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唯一目标的奥夫特而言,请辞或不续约,在某种意义上是理所当然。5 R% Y# L6 N4 q! x4 G: M7 I
* }3 A+ U( b4 s- r- W6 s: ^
但也有人为奥夫特鸣不平:“日本国足离不开奥夫特!请看看日本的现状,我们的足球,不像欧洲或南美,已然历经数十年的确立形态。我们的足球还很稚嫩,而如今好不容易经由奥夫特的妙手点拨,趋近成形。”$ ^! w, F7 d1 [4 z/ z
! _& c0 ^5 J' {* N9 ^* y/ L* Q7 _
也有人提出:“应该扩大奥夫特的权限,将国家队中长期建设事业全权托付给奥夫特。”理由是,奥夫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练,更是优秀的经营人才,能够朝着一个特定的目标,拟定计划付诸实施。因此,理想的模式应以奥夫特为总教练,置顶于国家队,全权负责国奥、国青强化建设,由其选任教练班子,制定强化计划,交付教练组付诸实施。这样可以令各自为政的国字号球队拥有统一的战术理念,培养一线队接班人时才能有的放矢。
- g, {4 e1 q2 t5 w7 b' C
: A5 N  ]1 ?- F3 D. K  i8 S0 x. @然而,此时已被聘请为足协技术委员的塞尔吉奥·越后却指出,奥夫特毕竟没有率队出战世界杯的经验,日本国足若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割舍对奥夫特的依恋。
: B( z# P1 S% H* G
% ?5 j0 G( l: T& ~" M8 H时任日本国足强化委员长的川渊三郎顶住各方压力,接受了这一主张。& _5 n  X$ k3 Y
  F% f/ `" q5 Z" z, p
奥夫特离开了,但这只是暂时的离去。这个荷兰人后来很快回到了日本,担任磐田喜悦主帅长达3年,后历任京都不死鸟和浦和红宝石主教练。
1 B, I% Q# e- S+ o8 U7 ]. l0 [  F2 _/ E/ R/ o' I
想来也感觉不可思议。在日本德川幕府时代长达200多年的锁国期间,位于长岛的荷兰商馆曾经是当时日本唯一的海外贸易窗口。而在日本足球从业余走向专业的“第二个开国期”,又是一个荷兰人成为了日本国足的主帅,不能不说缘分的奇妙。6 H5 S0 u9 K( F: p& {
* y0 w' q4 y2 a( m, ^7 u
日本足球人也从多哈的失利开始意识到,需要尽早禀着为国家队一线队选角的思路选拔球员,积累国际比赛经验。; @: j3 m, R5 B/ w6 i+ \4 g& j% Q# v

0 g+ |' J- ]: C- y培养球员,本来应该是属于俱乐部的工作。J职业联赛诞生之后,俱乐部建立青训梯次成为义务,这已经比JSL时代粗放地由校园进行所谓青训有所进步,而所谓国足主帅不过是选角的导演,筛选符合其战术理念的球员,打造成一支整体队伍出战国际比赛。; F0 l1 d6 f! d# [

3 z6 `/ A: s0 u4 B' i. |. _多哈失利让日本人看到,上述模式无异于是纯理想化的假想。不必说像日本这样社会足球的不毛之地,即便是俱乐部青训机制健全的足球发达国家,也并不全然如此经营国家队。
; ~7 H" T7 H4 ^" C$ S5 \$ H0 D8 q1 `3 v0 K
譬如在德国,国青队主帅是未来的国家一线队主帅,如此便于他在未来成为主帅之日,启用从国青队时期以来所选拔,并在国际比赛中一路成长起来的球员担纲球队核心。当然,并非所有国脚都是以上述通道出战世界杯的,其中也有无名小卒经由国内联赛脱颖而出。但是世界众多球员经由国青进入国家一线队的事实,向日本人说明着积累国际比赛经验的重要性。" C( Q; X+ n: p9 T2 ~- k

( S0 c+ t6 R5 O# W2 X2 }1 _* @  l强化既有的国家训练) M9 e7 |5 D( \4 d, h& d) u& y- p

尚未签到

5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6:33 | 只看该作者
" c9 ?3 y2 T, a% Y8 q$ x( y
( k3 y# e( \% _3 J' f
中心制度势在必行。甚或日本还有必要由国家一线队主帅同时兼任国青和国奥队主帅 这样的思路,在下一任洋帅特鲁西埃身上得以践行。
/ J$ r/ s% X. Q* C* P( Q. H3 T
) k( R* r$ S" [; N; I  W$ m; b; a; J用什么来忘却“多哈悲剧”
7 E; R; ~$ H8 M; g; e
+ B& y: Y2 ]0 c* j% M如果我有权利评选“日本体育大奖”,我将毫不迟疑地推举奥夫特麾下的这支日本国足。他们在“多哈悲剧”前的摧枯拉朽,是后来在2011年迎来“多哈之喜”的那支队伍也未必能够全然媲美的。而在J联赛开幕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他们让数亿日本国民狂热、感动,满怀期待,然后在最后一刻,从天国直坠地狱。一如日本的国花樱花,凋谢于最为绚烂的刹那。如此戏剧性而凄美悲壮的一幕,更不是谁都可以轻易演绎。
& a: \- o# n' D* q' X2 q  p( a! ?: [0 X2 |( L6 k
有人说,对于竞技体育来说,胜负就是一切。我无法苟同。失败,并不意味着终结。应该看到,奥夫特的队伍给日本国民带来了充满魔力的体验。东京电视台创下的高达48%的日本足球史上最高收视率,印证着日本人初次尝到了世界杯的美妙滋味。& ?9 D& V+ O+ m% a0 c. ^* E  }
  u" z6 B0 L* p# n( n  U$ Y% E5 g
足球,就这样成为日本国民生活的热门话题。
/ A3 P- B1 E: b1 K- \3 r+ a) w8 U
# [0 B8 @+ I# h就此而言,以失利告终的美国世界杯预选赛之旅,对进入职业化时代的日本足球而言,其价值无可衡量。正如川渊三郎赛后所言:“在足球界,世界杯才是全世界最大的盛会,甚至超越了奥运会。”这一足球界的国际常识,正是在这一刻在日本落地、生根。/ I7 r9 i/ t1 T4 D, S; ?4 ?$ f
4 _2 s8 E* z5 l4 s8 A  R; E
六强赛收官后的颁奖仪式上,组委会委员长纳塞尔·穆巴拉克如是说道:“今天的比赛,有人欢喜有人愁。然而,这无疑正是我们热爱足球这项运动的缘由所在。”是的,这就是足球。无论是日本队在最后10秒从天堂坠入地狱,抑或是绝望中挺到最后一刻的韩国队在获悉日本队被逼平一瞬的放声痛哭,一切都可用“这就是足球”来表达。
2 Y) H9 R; F" B# K9 x: l+ Q# I' L( k' R% C+ {6 G
日本足球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要用什么才能让国民忘却并释怀那多哈的一夜?" i* O7 g% v3 |6 a

1 K% ~  K; V) `. A' j7 m0 _从多哈返回成田机场,日本球迷给予国足将士以英雄般的欢迎,川渊三郎向蜂拥而至的媒体宣称:“这次的败退将成为日本足球未来发展的出发点。4年后,我们一定要打入世界杯!”
" }% Z4 R( l' T5 t" V0 r( m3 i% g% T3 ^2 u3 `
多年后,在川渊的回忆录里,他说这是他那一刻真实的心声,毫无矫饰。
! r6 N& {4 P0 `2 M' v, {; n5 H! D* L; A3 V
“多哈悲剧”的历史意义1 E- h7 Z6 E4 S$ A

( m. P4 S+ c5 P从墨西哥到多哈,从1968年到1993年,整整25年,1/4个世纪。从高处跌落,再从最低谷踟蹰爬起,上升,在接近巅峰之际又倏然滑落 这就是日本足球史上著名的“多哈悲剧”。
$ t  \1 o9 J1 p5 e$ a8 b' b2 p5 h
/ t6 h% U. H. ]* Y“我们这代日本人,从小目睹着釜本球员的墨西哥铜牌长大,从那时起对足球就有了参与意识。在J联赛诞生后也常去现场观看比赛。而 多哈悲剧 之夜,多少人整宿整宿都无法入睡。那是日本一个永远的痛。”日本政治家岸本周平在应邀参加2011年日本足协90周年庆时这样回忆。
* ?  M! D1 \$ U; J" L7 a" A9 k! G% v6 a6 G
这一年,后来被称为日本足球“雅典一代”的大久保嘉人、驹野友一等足球少年刚刚12岁,“北京一代”的本田圭佑、长友佑都才7岁。在这个或懵懂记事或多愁善感的少年期,他们与无数日本国民一起,在电视机前见证了“多哈悲剧”的冲击与洗礼。# b$ C% n  A! ~1 ?4 _% z
; E$ |! b2 M  N8 h% R
梦幻的终结,也是现实的开端。
. P% `) }$ D3 P; v  }% Y1 G: M- U% _6 C3 Z( D
日本足球建立职业联赛,不可否认其一大初衷是出于打造强大国足的需要,但事实证明,仅仅建立职业联赛还远不能一劳永逸。
" F. s/ y5 n6 ?/ @1 J6 G6 B, y
“日本足球的世界意识还太过淡薄,也无法把握自身与世界的距离。足球运动是存在世界常识的,要学习这种常识,与其在世界一隅远远观望,不如亲身前往探寻。如果我在海外的探索和打拼能够唤醒日本足球的世界意识,那么即便只是加盟一支小小的海外球队,哪怕不是心之所向的意甲,也是值得的。”第二年,痛定思痛的三浦知良抱着不惜舍身也要唤醒日本足球世界意识的使命感,抛下了在川崎绿茵队的高额年薪(1亿日元的年薪在当时欧洲足球电视转播权费尚未高腾的世界足球市场也是令人咋舌的),携着同样抛下了如日中天演艺事业的夫人三浦理佐子,加盟意甲升班马热那亚,成为J联赛诞生之后日本
7 }: I1 G: `: o& X' D

尚未签到

5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6:33 | 只看该作者
. x: ?3 d$ y7 J2 ?
6 V: g/ n  [6 G0 x1 E! a
球员闯荡欧洲的先驱。& k3 p2 [) X: ]' G

+ a6 c' [% h2 ~意甲开幕战,三浦知良与AC米兰伟大的中后卫巴雷西狠狠地撞在一起,当场颌骨骨折,从此,这两位彼此敬重的球员成为好友。+ r( u/ O% R! T: d

* ]. U& L6 t8 j. g/ n- h! ]0 u多年以后,巴雷西还清晰地记得这一幕。他说,“足球是世界共通的语言,交锋过的对手永生难忘,特别是像三浦这样飞蛾扑火般投向新世界,浑身洋溢着勇气的球员。三浦的技术、速度和爆发力众人皆知,可惜当时热那亚是一支仅为保级而战的球队。老实说,他来得太早了。如果是今天加盟意甲,像三浦这样的球员无疑将表现得更为活跃。”
3 e# H3 @6 ~* ^& K3 d, K! j+ A4 Z0 r$ r& ~9 A  Z: Q
行动起来的,不止是三浦知良一个人。6 _. H: X6 M' ~% i; ^5 Y. b9 {2 t
1 c2 p; p& [. ]
多哈悲剧发生1个月后,1993年12月,时任日本女足主教练的铃木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断:将15岁的中学女生泽穗希,选入了国家一线队。% i- `# C) s7 ]/ j: D% D

& z" w7 \; m1 k* G日本足球整体进化也在此后的探索中逐渐加速:提出著名的“J百年构想”,打造全亚洲最成功的职业联赛;延揽洋帅接力式打造国字号,摸索日本足球的理想风格;开始全面启动以青训为主题的“国家训练中心制度”变革。+ p% h( m3 ]6 |3 y- p
, s& K; V$ n  G1 G: d% W8 O
知耻而后勇。从这一意义而言,1993年的“多哈悲剧”之于现代日本足球,一如1853年的“黑船来航”之于日本现代史。: Z# K" m" k" N% W+ z) Z. W4 ^" ~4 h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足球推荐|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足球推荐论坛 ( 粤ICP备13687314号 )

GMT+8, 2025-5-3 01:42 , Processed in 0.04606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 2018 baxi.tv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