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足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东污臭自来水成"另类":仅供洗涮,严禁入口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23: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a0 J1 _2 K6 {4 ?  T1 |; M8 ?/ N1 @4 A
6 ]! x7 e% V5 b" E& f

- T+ q$ R1 I- |5 e$ ~  D8 D. m0 X! K, ]: M: D
  从外村来的送水车,几乎是蓝塘镇3万人每天的“饮水之源”,这里人不喝本镇供应的自来水。本报记者 王梦婕摄
2 ?1 n3 c* V1 n9 [. S' E1 Z( z6 {2 k8 w9 h; ^
  “沉淀了3天,水还是灰的、臭的。”廖伯瞅了一眼厨房里的白色塑料大水桶,摇了摇头,“快20年了,这里的自来水喝不得。”
/ [" m7 \' z6 I: U) h) j% `1 ]% Q8 ^; z
  廖伯住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蓝塘镇圩,在这个常住人口不足3万的地方,“水”让人十分无奈。由于政府供水工程“年年只会流脏水”,近20年里,镇民几乎都靠买山泉水和打井度日。同时,还必须为每立方米“脏水”掏钱1.5元。/ X+ p# ~' q1 p5 O+ b2 x
9 }  S  U$ l! A% A
  对这一发生在全国最富省份的“怪现状”,县、镇两级政府的解释都是:“没钱”。/ _  s6 o+ q2 ?0 Z6 C$ e. ^/ h
' K, x+ ~$ d! U: d4 y
  “另类”自来水:仅供洗涮,严禁入口
' Q: {7 f' M% `1 O% S/ ~! c% b5 s
( L4 K1 r1 ~3 f6 ?  “专业处理井水变黄、饮用水净化安装,手机×××”。; y* V' i/ z- r, M$ n+ N4 e* _8 H2 z

, M6 y( p7 ?; R  e; Q  走进蓝塘镇,主干道上每隔几百米,便冒出一个这样的红色横幅,提醒你这是一个水质很“另类”的地方。5 ~4 ]2 h# J$ E2 e! X; t2 C

2 ~! a7 \8 `4 ?$ j  “我们镇的自来水,只洗衣服、冲凉、冲厕所,你不要喝。”在路旁的商铺里,一提及“自来水”,几乎所有的镇民,都这样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 E: P/ z/ D8 C4 c5 F& I* o+ }$ n) r. C/ C4 u
  在老街一户人家,记者打开水龙头,一股明显呈浅灰的液体,流泻而出,伴随着异味。水中,能清晰地看到杂质颗粒上下飞舞。“你看,沉淀一会儿桶底就是厚厚的灰,一下雨,水里还有黄泥浆。”另一户甘姓人家告诉记者,“有一次,我还在水里看到了红线虫。”
7 h3 }# q7 X3 u, v' A5 w( i1 |8 N/ x* F
  在老街,家家屋顶上高高竖起的不锈钢蓄水罐,似乎都在诉说“过滤”自来水的必要性。而在有白色洁具的人家,记者看到,面盆里早已积上了灰黄的水垢。+ C! [  J# x  J' |8 n# b; A! `: `

! P9 c) D5 i3 a- c2 n2 f, p* h+ t  h8 d  “太恶心了,从1995年、1996年以后,大家就渐渐不喝自来水了。”在甘家媳妇的印象里,她只在近20年前,喝过“这里烧开的自来水”,从此,就靠买附近村子的山泉水度日。
  E& c, i' G$ ?( g
& W2 K* E6 L: K2 O+ _  在蓝塘,送水生意异常火爆。+ K# B' q# Q/ q" Z' \4 o
% H6 g. ~/ s8 B- t
  一台农用车,几十个塑料汽油桶,里面装的是蓝塘人用来“煮菜”、“煲饭”的山泉水。早晨六七点,记者就听到拉水车的突突声穿镇而过,8点刚到,售罄的拉水车,便已鱼贯而回。
* Y( _* Q( y& `; u: ~- r; E; \% Q& s& }: E9 W7 I
  “25公斤一桶水,卖两块钱。省着点用,一家5口人能喝两天。”廖伯告诉记者,这里“另类”的水质,让他眼见附近村子的“送水专业户”从1个发展起来,“如今有了10多个”。
; h$ i2 n8 X  E2 v  O
; C6 M1 d# c7 @  一同飙升的还有打井的人数和价格。在位于蓝塘镇主干道的新街,中国青年报记者一路走来,几乎每家都称他们已经“杜绝”了自来水,“用的全是自家井水”。“七八年前,打井的人变多了,现在打一口井要三四千元,还有很多人家打。”在镇上住了半辈子的肉丸店店主邓伯叹口气说,“其实,井水又涩又苦,但总比自来水好一点。”
& Z6 m- L+ e4 K) `' t1 m. F6 H1 ^3 g) Q3 V0 u8 g
  但对老街人家来说,水井这个“蓝塘必需品”也是奢侈。记者看到,老街的房屋密密麻麻,两户人家往往只隔“一线天”。“门口很难打井,只有用自来水。”廖伯特别希望,自己能成为镇上“有井的”那一半人。5 `4 w9 c9 K6 ]8 t' T% H

" K1 W+ J" m* u% h+ W  更让他不平的是,自家每月要为这“不得不用”的污臭自来水,花掉45元。
- Z8 ^& [! [* E% {9 h  m$ U; ]- F( H: [# ?1 E( [: \
  “20年了,水费从每立方米6毛涨到1块5,水质还越来越离谱?”面对记者,他问出了一个憋在数万镇民心里的问题,“一口干净的水都没得喝,大家的水费交哪里去了?”
" Y1 p9 c3 ?- ~- r0 R- J# U7 {8 c! _2 q, H# Z* B
  “古董”供水线
- ]' ^  x3 v& a4 V9 }. `2 q, y& Q
6 {; g' p; H6 Q2 ~  镇民的水费,交给了私人老板。
5 W( n& O; a; e
0 R0 Q# t$ [5 J6 O& w% Q# p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作为该镇基本民生工程的自来水供水系统,已经以“官商合股”的形式,存在了30年。3 O' d, K9 X, h  y) c& j0 k: o  N

% L+ ~. j. _6 M5 @  只是,这个镇民口中的“政府自来水厂”,无疑是存在感最低的一个。每当记者问及,大家的印象不是“蓝塘没有自来水厂”,就是“已经废弃了好多年”。
4 \4 e4 m: m/ c% }$ F! U# p
: t9 n' P( \" k! E7 ^( o  但负责“净水”并把水输送到1万个水龙头里的,就是它。
+ w- b; n1 P0 n. D/ q0 U" \0 F$ h
$ y( `0 e2 a! h; W2 z! P  在一处山坡的荒草丛里,记者找到了水厂的蓄水池,也发现了这里水质很“另类”的原因——只见约十个大池露天而设,没有任何防护措施,里面的存水已发绿、发臭,水面上,漂着大片的泡沫与浮藻,不时还有水虱游动,池壁上,有着厚厚的苔藓……
2 x: f5 D! Q& N2 g8 v$ ^
% e+ h9 u0 s8 o5 J8 R  水池周遭,没有一个工作人员的身影,一旁的工作间残破不堪。只有几条白色送水管、几台在走字儿的水表,架在水池上,宣示着它还在运转。/ V+ U3 }. ~: p0 E3 J

# [3 L$ m5 N1 }, V5 G  “我们的自来水,是发黄、发臭的江水‘裸奔’来的!”住在旁边的镇民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4 F* l, ]$ S7 J# e- K6 r
1 I2 l4 Y2 w- Z  p9 q3 k3 {  在镇民一路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位于秋香江上游的抽水口。只见混黄的江水,伴着垃圾,被一台大水泵源源不断地抽走。一路流到蓄水池后,几乎是“未经任何处理”,就被送到了3万百姓的家中。
$ N  V' k! x( ]% F) ~* ]% c
# ?( J# s0 b+ U  为何“政府自来水厂”,会让这样的水“面世”?
' Q8 M4 G) n; ~: L& r& ]) D4 n
  N; C- ]! `- Q1 x  对此,蓝塘镇党委主管自来水工作的林颂辉委员的解释是:自来水工程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按照设计标准,最多只能满足5000人的用水需求。“由于年久失修和人口剧增,蓄水池已经超负荷运行。如今,管网老化堵塞,沉淀池、过滤池也基本无法用了。”- d( j' w3 ?+ J3 q

8 F4 r# p# p4 K  但在当地百姓看来,一切都是“官商合股”供水的错。
& X! h6 @# g9 L1 i) \7 E/ C' Y
* `* S7 u; y9 t% \# D! u  “合股”供水:水质离谱,工程“烂尾”
/ i2 q/ K6 E, E+ V
/ }6 G% ^$ F! D3 |0 h  n# C. m  “在今年2月以前,30年来,蓝塘镇的自来水公司,都是由私人老板承包经营的。老板出钱铺管、维修和收费,政府负责监管水质。”该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一针见血地告诉记者,“如今,老板不赚钱,哪有劲头治水?”) n7 O$ \  n7 q! |/ ^- G% g

* P/ t3 `, q7 @5 \  林颂辉委员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证实,目前这家所谓的“政府自来水厂”,是由私营企业松柏公司投资299万元建起来的。但很多年前,水厂收上来的水费,就只够松柏公司“保本”了。$ T* t& T" g) Z- s9 l: r

+ T: N1 M6 a, f5 I7 h  “镇上每月用水大约1.5万方,收取的水费不到3万元,但抽水的电费就要用掉1.3万~1.5万元。”林颂辉委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剩下的钱要养活8个员工,老板每月也就赚几千元。”' n5 @( W6 D* y% G

8 E& k! J0 [& W, m- K  但20年来,企业没动力治水,政府去了哪儿?4 ], f2 t# \  j0 u" F6 I7 Y# T
0 n. L! k* C4 b: _3 s# B7 C4 i  s
  对此,直接负责监管水质的蓝塘镇水管所工作人员陈某曾向媒体表示,虽然自来水供应属于水务部门的分内之事,但镇政府与私企“官商合股”之下,水管所实际上已经没法管了。“虽然水管所直属县水务局,但也要配合镇政府的工作”。/ D" |3 C6 T; \1 T

1 V# y1 f  y' r2 R, ^  对镇上百姓来说,“官商合股”带给他们最大的痛,还不是一用20年的污臭水,而是几度烂尾、搁浅的新自来水工程。
0 ], V' J# {3 F1 @; B( }1 R& G( l' _* \3 d
  “20年里,镇里也试着修过几个新的供水工程,但都是动一下工,就停了。”廖伯带中国青年报记者去了其中两个烂尾废址:在秋香江凤凰岗,记者看到,镇政府称1993年就开建的新沉淀池、过滤池和清水池,均已完工,但目前荒弃;6年前,镇政府再次牵头在镇第三中学后山上,搭建起了新水塔,但此后便无进展,停工至今。3 A7 u( D6 J/ Q1 b& }

7 w3 Q& d: z* O  “一次是资金没到位,一次是因为征地补偿纠纷。”蓝塘镇主管自来水工程的副镇长刘海洋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3 O# o6 q: J+ ^& V' [# D
4 I8 ?7 p) p* D1 d+ o$ [5 Q: L% |
  而被征地的镇民则认为,既然是“官商合股”,政府基本不出钱,“自来水工程就不是公益项目,而是老板受益”,因此,他们提出分红的要求“很合理”。
: F: A7 O- H* I) E0 w" y
7 v, G8 h6 x2 S) ?/ z/ A$ Z& o  几番折腾下,3万镇民喝上“放心水”的希望,20年里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破灭。
- v( f( T0 w: T* n0 s. W# @- r' I  I% Q) ~; o5 b3 I9 |& I' d* A
  “我们也不想这样耗着。但提供‘能喝的水’不是政府的事吗?为什么每次都要坐等企业掏钱?”面对记者,废址附近的被征地镇民说出了他们的最大心结。& p! S+ Z" T+ s( E* O

# c* E0 G4 v9 p7 w  T7 C  政府“没钱”?, _+ F$ S2 n' S

5 P; G$ u5 k$ k6 Q) x; Q7 }9 x  在镇政府眼里,30年一直与私企“合股”供水,却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 q9 O6 h3 ]) M& n5 Z" m# Q' A( O, t5 L
  《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主要由城镇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工程建设资金以地方政府和企业自筹为主落实。. h6 P" q; R# c: J4 z
7 K0 @- t  m3 W
  但蓝塘镇党委书记贺世敦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作为广东省的特困镇,蓝塘近20年来“换了5届书记”,却始终凑不足重修一个供水线所需的几千万元。( Y5 g* ^% b/ s1 P+ M

+ U8 R  E6 v" ?' o' X  t  记者在镇、县两级政府的信息公开栏里看到,2011年,蓝塘镇的一般预算收入不足600万元;其上属紫金县有80万人,但一般预算收入也仅3亿元。
0 w  A# l; P. A! k$ r* J2 Z1 O/ h) e- E# \: c
  “不得已只有‘官商合股’,政府能筹多少给多少,剩下的企业补齐。”刘海洋透露,但20年里,“政府能给的很少”。“很多年头,镇财政本身还有100多万元的‘缺口’,要靠上级支援”。0 w3 i# |' ~) @) {! ~! f

5 ]5 V/ D2 N# T2 r% b" H  紫金县委办公室新闻组叶战祥副组长证实了该镇的说法。“蓝塘一年的收入,只够维持正常运转。”他说,“县里一年收入3亿,每年也有5亿~6亿的缺口,要靠上面配套。”$ M: h3 I0 q2 k9 O# v
( Q  O$ p3 z: b. U- }) _) ?( a
  没钱的结果,就是一次次的工程烂尾。
, D3 _5 P' _; s: q' t0 B% i3 [" w, Q7 k" w
  记者在镇政府提交给紫金县的材料中看到,镇政府的4次“尝试合股”,屡战屡败:除了1993年和2006年的两次外,2002年,计划建一条16.5公里长的管道,从布新村羊角坑引水,总投资1200万元,但因资金不足而中止;2010年,又启动了重建自来水厂的想法,总投资1786万元,又因合股方资金投入问题,“胎死腹中”。
6 ?7 F3 v( k2 T7 I7 p. Y, M& E! w2 z  z# t6 _: w  z7 }  L
  数次烂尾也激起了镇民的不满,猜测随之而来。2009年,县、镇政府曾向国家发改委争取到了5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修自来水工程,镇上“几乎妇孺皆知”,但至今未动。“‘官商合股’有猫腻”、“是不是谁吃了这笔钱”等类似猜疑,已在镇民中间流传。3 B; K8 y% f5 W0 I6 U1 E' v

1 ~9 f& V3 l5 J0 c* f  “几次烂尾之后,重修一个自来水厂的造价也水涨船高了。现在,修一个供10万人用水的工程要3800万元了。”
# r1 y- G, o0 O$ z
, m3 _& c5 z) u  对此,刘海洋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长期以来,由于“资金太吓人”,不敢启动招标,500万元一直没用,“还放在国家那里”。( F5 U& x; S) _- G5 I1 M$ l  Y

5 j5 c3 n. y# k0 {) u9 l  今年2月,长达30年的“官商合股”终于结束。经媒体报道后,蓝塘镇、紫金县均承诺将全力推进新的饮水工程建设。但巧妇如何做“无米之炊”?仍是个未知数。
) G0 z( t" P1 Q" e' a
) p5 v+ e6 }6 ?  截至记者发稿,绿藻和污臭物,还在蓝塘镇的水里肆虐。
( A; s: g! n! T# _6 M# s( Z/ V; d# j2 H3 L. D+ S
该贴已经同步到 高帅富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足球推荐|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足球推荐论坛 ( 粤ICP备13687314号 )

GMT+8, 2025-5-21 06:49 , Processed in 0.52227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 2018 baxi.tv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